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药用作物论文--菌类论文

冬虫夏草粉红菌株的分子鉴定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引言第10-11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11-19页
    1.1 冬虫夏草的人工培育第11-15页
        1.1.1 冬虫夏草寄主幼虫的研究进展第12-13页
        1.1.2 冬虫夏草真菌的研究进展第13-14页
        1.1.3 冬虫夏草真菌对寄主蝙蝠蛾的侵染研究进展第14-15页
        1.1.4 对冬虫夏草人工培育的展望第15页
    1.2 冬虫夏草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第15-18页
        1.2.1 核苷类成分第15-16页
        1.2.2 多糖类成分第16-17页
        1.2.3 甘露醇第17页
        1.2.4 蛋白质和氨基酸第17-18页
    1.3 冬虫夏草菌的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第18-19页
第2章 粉红菌株的分子鉴定第19-29页
    2.1 仪器与材料第19-20页
        2.1.1 材料第19页
        2.1.2 仪器与试剂第19-20页
    2.2 试验方法第20-23页
        2.2.1 总基因组DNA的提取第20页
        2.2.2 ITS RDNA片段PCR扩增第20-21页
        2.2.3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第21-23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23-28页
        2.3.1 PCR扩增电泳图第23页
        2.3.2 ITS序列测序和比对结果第23-28页
    2.4 讨论第28-29页
第3章 粉红菌株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第29-36页
    3.1 材料与仪器第29-30页
        3.1.1 主要仪器第29页
        3.1.2 主要试剂第29-30页
    3.2 试验方法第30-31页
        3.2.1 冬虫夏草活性成分含量测定第30页
        3.2.2 核苷类含量测定第30-31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31-34页
        3.3.1 活性成分含量分析第31-32页
        3.3.2 核苷类含量分析第32-34页
    3.4 讨论第34-36页
第4章 产生粉红菌株的原因分析第36-61页
    4.1 材料与仪器第36-37页
        4.1.1 菌种的采集第36页
        4.1.2 需要的培养基第36-37页
        4.1.3 主要仪器第37页
    4.2 试验方法第37-39页
        4.2.1 冬虫夏草无性型的分离培养第37页
        4.2.2 培养条件对粉红菌株出现的影响第37-39页
        4.2.3 配方因素对粉红菌株出现的影响第39页
        4.2.4 数据分析第39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39-60页
        4.3.1 培养条件对粉红菌株出现的影响第39-50页
        4.3.2 配方条件对粉红菌株出现的影响第50-60页
    4.4 讨论第60-61页
第5章 结论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6页
致谢第66-67页
作者简介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区域林地碳汇价值评价
下一篇:内生菌HT-5的鉴定及其对番茄早疫病的生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