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9-12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汉代四家诗《颂》诗研究 | 第12-34页 |
第一节 三颂诗旨诗事概述 | 第14-21页 |
一、周颂诗事与诗旨 | 第14-19页 |
二、鲁颂诗事与诗旨 | 第19-20页 |
三、商颂诗事与诗旨 | 第20-21页 |
第二节 汉代三颂学案简述 | 第21-27页 |
一、周公所作诗之问题 | 第21-23页 |
二、鲁国有颂无风以及鲁颂作者问题 | 第23-25页 |
三、商颂所作时代之问题 | 第25-27页 |
第三节 四家释《颂》之“美刺”论说 | 第27-34页 |
一、《诗经》的美刺传统与政教意义 | 第27-29页 |
二、四家诗与风雅诸诗美刺之差异 | 第29-31页 |
三、四家诗与《颂》诗有美无刺 | 第31-34页 |
第二章 《颂》诗与汉代政治生态 | 第34-42页 |
第一节 《颂》诗与董仲舒《天人三策》及《春秋繁露》的政治理论 | 第34-38页 |
一、“受命改制”的政治理念与《颂》诗 | 第34-35页 |
二、《周颂·我将》与“屈君伸天” | 第35-36页 |
三、《周颂·敬之》、《商颂·长发》与“以德化刑” | 第36-38页 |
第二节 《颂》诗与汉代奏议——以刘向、韦玄成、匡衡为例 | 第38-42页 |
一、刘向上封事 | 第38-39页 |
二、韦玄成奏议 | 第39页 |
三、匡衡上疏 | 第39-42页 |
第三章 颂诗与汉代文体辨析 | 第42-50页 |
第一节 《颂》诗与颂赞文 | 第42-47页 |
一、《颂》诗与颂体文 | 第42-44页 |
二、《颂》诗与赞体文 | 第44-47页 |
第二节 《颂》诗与汉赋渊源关系论略 | 第47-50页 |
结语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