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7页 |
1.1.1 政策背景 | 第15-16页 |
1.1.2 社会背景 | 第16页 |
1.1.3 理论背景 | 第16-17页 |
1.1.4 实践背景 | 第17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7-19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 第19-20页 |
1.3.1 研究对象 | 第19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4 基本概念界定 | 第20-22页 |
1.4.1 村庄规划 | 第20-21页 |
1.4.2 公众参与 | 第21页 |
1.4.3 有效性 | 第21-22页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公众参与的理论研究与发展历程 | 第24-46页 |
2.1 公众参与理论基础 | 第24-31页 |
2.1.1 公众参与阶梯理论 | 第24-25页 |
2.1.2 沟通理论 | 第25-27页 |
2.1.3 有效决策理论 | 第27-30页 |
2.1.4 倡导性规划理论 | 第30-31页 |
2.2 公众参与的发展历程 | 第31-43页 |
2.2.1 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发展进程 | 第31-33页 |
2.2.2 公众参与村庄规划相关案例 | 第33-42页 |
2.2.3 国内外村庄规划公众参与的对比总结 | 第42-43页 |
2.3 国内外公众参与有效性研究综述 | 第43-46页 |
2.3.1 国外公众参与有效性研究 | 第43页 |
2.3.2 国内公众参与有效性研究 | 第43-46页 |
第三章 白山村村庄规划公众参与有效性分析 | 第46-82页 |
3.1 白山村村庄规划公众参与调查 | 第46-48页 |
3.1.1 白山村 | 第46-47页 |
3.1.2 村庄规划涉及利益主体 | 第47-48页 |
3.2 白山村村庄规划公众参与各阶段情况分析 | 第48-58页 |
3.2.1 前期调研阶段 | 第48-51页 |
3.2.2 中期初步成果决策阶段 | 第51-57页 |
3.2.3 规划方案公示阶段 | 第57-58页 |
3.3 白山村村庄规划公众参与调研结果分析 | 第58-64页 |
3.3.1 样本发放与构成 | 第58页 |
3.3.2 村民基本信息 | 第58-60页 |
3.3.3 白山村村庄规划编制中公众参与现状 | 第60-63页 |
3.3.4 公开内容与村民需求 | 第63-64页 |
3.4 村庄规划公众参与有效性计算分析 | 第64-77页 |
3.4.1 综合评价法 | 第65-66页 |
3.4.2 评价指标与权重选取 | 第66-72页 |
3.4.3 有效性综合评价 | 第72-77页 |
3.5 白山村村庄规划公众参与有效性评价 | 第77-82页 |
3.5.1 公众参与环节优势 | 第77-78页 |
3.5.2 公众参与环节存在问题 | 第78-80页 |
3.5.3 问题产生原因 | 第80-82页 |
第四章 提高村庄规划编制中公众参与有效性策略 | 第82-86页 |
4.1 优化村庄规划编制中公众参与的方式与技术环节 | 第82页 |
4.2 健全公众参与制度法律保障体系 | 第82-83页 |
4.2.1 提高村民参与村庄规划编制意识与使命感 | 第82-83页 |
4.2.2 拓宽村民参与途径 | 第83页 |
4.2.3 建立参与规划评判机构 | 第83页 |
4.3 创新与完善公众参与信息公开与意见反馈渠道 | 第83-85页 |
4.3.1 完善网络平台 | 第83-84页 |
4.3.2 创新教育平台 | 第84页 |
4.3.3 完善信息交流平台 | 第84-85页 |
4.4 完善规划师的职业准则 | 第85-86页 |
第五章 总结 | 第86-89页 |
5.1 主要研究成果 | 第86页 |
5.2 研究不足 | 第86-87页 |
5.3 未来展望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附录 | 第95-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