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区域规划论文--中国区域规划论文--农村乡镇规划论文

村庄规划编制中公众参与有效性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4页
    1.1 研究背景第15-17页
        1.1.1 政策背景第15-16页
        1.1.2 社会背景第16页
        1.1.3 理论背景第16-17页
        1.1.4 实践背景第17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7-19页
        1.2.1 研究目的第17-18页
        1.2.2 研究意义第18-19页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第19-20页
        1.3.1 研究对象第19页
        1.3.2 研究内容第19-20页
    1.4 基本概念界定第20-22页
        1.4.1 村庄规划第20-21页
        1.4.2 公众参与第21页
        1.4.3 有效性第21-22页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22-24页
        1.5.1 研究方法第22-23页
        1.5.2 技术路线第23-24页
第二章 公众参与的理论研究与发展历程第24-46页
    2.1 公众参与理论基础第24-31页
        2.1.1 公众参与阶梯理论第24-25页
        2.1.2 沟通理论第25-27页
        2.1.3 有效决策理论第27-30页
        2.1.4 倡导性规划理论第30-31页
    2.2 公众参与的发展历程第31-43页
        2.2.1 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发展进程第31-33页
        2.2.2 公众参与村庄规划相关案例第33-42页
        2.2.3 国内外村庄规划公众参与的对比总结第42-43页
    2.3 国内外公众参与有效性研究综述第43-46页
        2.3.1 国外公众参与有效性研究第43页
        2.3.2 国内公众参与有效性研究第43-46页
第三章 白山村村庄规划公众参与有效性分析第46-82页
    3.1 白山村村庄规划公众参与调查第46-48页
        3.1.1 白山村第46-47页
        3.1.2 村庄规划涉及利益主体第47-48页
    3.2 白山村村庄规划公众参与各阶段情况分析第48-58页
        3.2.1 前期调研阶段第48-51页
        3.2.2 中期初步成果决策阶段第51-57页
        3.2.3 规划方案公示阶段第57-58页
    3.3 白山村村庄规划公众参与调研结果分析第58-64页
        3.3.1 样本发放与构成第58页
        3.3.2 村民基本信息第58-60页
        3.3.3 白山村村庄规划编制中公众参与现状第60-63页
        3.3.4 公开内容与村民需求第63-64页
    3.4 村庄规划公众参与有效性计算分析第64-77页
        3.4.1 综合评价法第65-66页
        3.4.2 评价指标与权重选取第66-72页
        3.4.3 有效性综合评价第72-77页
    3.5 白山村村庄规划公众参与有效性评价第77-82页
        3.5.1 公众参与环节优势第77-78页
        3.5.2 公众参与环节存在问题第78-80页
        3.5.3 问题产生原因第80-82页
第四章 提高村庄规划编制中公众参与有效性策略第82-86页
    4.1 优化村庄规划编制中公众参与的方式与技术环节第82页
    4.2 健全公众参与制度法律保障体系第82-83页
        4.2.1 提高村民参与村庄规划编制意识与使命感第82-83页
        4.2.2 拓宽村民参与途径第83页
        4.2.3 建立参与规划评判机构第83页
    4.3 创新与完善公众参与信息公开与意见反馈渠道第83-85页
        4.3.1 完善网络平台第83-84页
        4.3.2 创新教育平台第84页
        4.3.3 完善信息交流平台第84-85页
    4.4 完善规划师的职业准则第85-86页
第五章 总结第86-89页
    5.1 主要研究成果第86页
    5.2 研究不足第86-87页
    5.3 未来展望第87-89页
参考文献第89-94页
致谢第94-95页
附录第95-105页

论文共1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凹凸棒土改性及其用于吸附-超滤水处理工艺研究
下一篇:水泥基外掺剂固化南沙有机质软土工程性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