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2 车载网简介 | 第12-13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4 本文组织结构 | 第14-15页 |
第2章 FlexRay网络及入侵检测技术概述 | 第15-30页 |
2.1 车载网络通信协议简介 | 第15-16页 |
2.2 FlexRay网络架构 | 第16-20页 |
2.2.1 FlexRay节点结构 | 第16-18页 |
2.2.2 FlexRay数据帧 | 第18页 |
2.2.3 FlexRay节点的运行状态 | 第18-20页 |
2.3 FlexRay协议操作控制 | 第20-22页 |
2.3.1 编码解码 | 第20页 |
2.3.2 媒体访问控制及时钟同步 | 第20-22页 |
2.4 FlexRay网络拓扑结构 | 第22-24页 |
2.5 入侵检测技术简介 | 第24-26页 |
2.6 入侵检测算法分类 | 第26-29页 |
2.6.1 误用检测算法 | 第26-27页 |
2.6.2 异常检测算法 | 第27-29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基于SVM的FlexRay总线入侵检测模型设计 | 第30-40页 |
3.1 支持向量机 | 第30-35页 |
3.1.1 SVM | 第30-31页 |
3.1.2 线性分类:Logistic回归 | 第31-34页 |
3.1.3 非线性条件下引入核函数 | 第34-35页 |
3.2 面向FlexRay网络的SVM检测模型设计 | 第35-36页 |
3.3 面向FlexRay网络的SVM检测模型生成 | 第36-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实验及结果分析 | 第40-51页 |
4.1 实验环境及仿真网络的建立 | 第40-45页 |
4.1.1 实验环境 | 第40页 |
4.1.2 仿真FlexRay网络通信 | 第40-44页 |
4.1.3 攻击实验 | 第44-45页 |
4.2 数据预处理 | 第45-47页 |
4.3 入侵检测及结果分析 | 第47-5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1-53页 |
5.1 总结 | 第51-52页 |
5.2 展望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