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37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7-21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21-23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21-22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22-2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23-31页 |
1.3.1 信息隐私研究的起源与发展 | 第23-27页 |
1.3.2 国内外隐私信息披露行为研究现状 | 第27-30页 |
1.3.3 研究评述 | 第30-31页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31-3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31-33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33-34页 |
1.4.3 研究对象界定 | 第34-36页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第36-37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37-51页 |
2.1 移动电子商务的相关概念 | 第37-40页 |
2.1.1 移动电子商务的内涵 | 第37-38页 |
2.1.2 移动电子商务的特点 | 第38-39页 |
2.1.3 移动电子商务的分类 | 第39-40页 |
2.2 消费者隐私信息的相关概念 | 第40-45页 |
2.2.1 隐私的定义和分类 | 第40-42页 |
2.2.2 消费者隐私信息 | 第42-44页 |
2.2.3 消费者隐私信息披露行为 | 第44-45页 |
2.3 消费者隐私信息披露行为的相关理论 | 第45-50页 |
2.3.1 消费者行为理论 | 第45-46页 |
2.3.2 自我披露理论 | 第46-47页 |
2.3.3 隐私计算理论 | 第47-48页 |
2.3.4 隐私信息敏感度 | 第48-49页 |
2.3.5 信任理论 | 第49-5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3章 移动电子商务消费者隐私信息披露行为意图分析 | 第51-71页 |
3.1 问题的提出 | 第51-52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52-58页 |
3.2.1 手段—目的链理论 | 第52-54页 |
3.2.2 攀梯法(Laddering) | 第54-55页 |
3.2.3 解释结构模型 | 第55-57页 |
3.2.4 研究设计 | 第57-58页 |
3.3 样本选择与访谈实施 | 第58-59页 |
3.3.1 样本选择 | 第58页 |
3.3.2 访谈实施过程 | 第58-59页 |
3.4 要素抽取及层级结构模型构建 | 第59-65页 |
3.4.1 要素及要素关系抽取 | 第59-60页 |
3.4.2 构建解释结构模型 | 第60-65页 |
3.5 讨论分析 | 第65-68页 |
3.5.1 属性维度 | 第65-67页 |
3.5.2 结果维度 | 第67页 |
3.5.3 价值维度 | 第67-6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8-71页 |
第4章 移动电子商务消费者隐私信息披露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 第71-89页 |
4.1 问题的提出 | 第71-72页 |
4.2 消费者隐私信息披露行为影响因素及概念模型 | 第72-77页 |
4.2.1 消费者隐私信息披露行为的影响因素 | 第72-76页 |
4.2.2 消费者隐私信息披露行为影响因素概念模型 | 第76-77页 |
4.3 消费者隐私信息披露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 第77-84页 |
4.3.1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 第77-80页 |
4.3.2 数据分析与模型检验 | 第80-84页 |
4.4 讨论分析 | 第84-8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第5章 移动电子商务消费者隐私信息披露风险容忍度预测 | 第89-115页 |
5.1 移动电子商务消费者隐私信息披露风险容忍度概述 | 第89-92页 |
5.1.1 问题的提出 | 第89-91页 |
5.1.2 消费者隐私信息披露风险容忍度概念界定 | 第91-92页 |
5.2 消费者隐私信息披露风险容忍度特征构造 | 第92-95页 |
5.2.1 隐私信息敏感性特征 | 第92-93页 |
5.2.2 接收者敏感性特征 | 第93-94页 |
5.2.3 使用敏感性特征 | 第94-95页 |
5.3 消费者隐私信息披露风险容忍度预测方法 | 第95-106页 |
5.3.1 GA-BP神经网络概述 | 第95-97页 |
5.3.2 消费者隐私信息披露风险容忍度预测过程 | 第97-106页 |
5.4 实例分析—以“淘宝APP”为例 | 第106-112页 |
5.4.1 数据获取和预处理 | 第106页 |
5.4.2 计算过程与结果 | 第106-111页 |
5.4.3 计算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111-11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2-115页 |
第6章 移动电子商务消费者隐私信息披露风险评价 | 第115-143页 |
6.1 问题的提出 | 第115-116页 |
6.2 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 第116-117页 |
6.3 移动电子商务消费者隐私信息披露风险评价指标选取 | 第117-129页 |
6.3.1 评价指标的初步选取 | 第117-122页 |
6.3.2 问卷设计与前测问卷发放 | 第122-125页 |
6.3.3 正式调查 | 第125-129页 |
6.4 基于AHP的消费者隐私信息披露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129-133页 |
6.4.1 建立层次模型 | 第130页 |
6.4.2 构建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 第130-131页 |
6.4.3 指标相对权重及一致性检验 | 第131-133页 |
6.5 基于FCE的消费者隐私信息披露风险评价方法 | 第133-136页 |
6.5.1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 第133页 |
6.5.2 基于FCE的消费者隐私信息披露风险评价过程 | 第133-136页 |
6.6 评价方法应用研究——以“淘宝APP”为例 | 第136-141页 |
6.6.1 评价指标数据获取 | 第137页 |
6.6.2 消费者隐私信息披露风险计算 | 第137-139页 |
6.6.3 评价结果分析 | 第139-141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141-143页 |
第7章 移动电子商务消费者隐私信息管理策略 | 第143-155页 |
7.1 移动电子商务消费者隐私信息管理问题的提出 | 第143-145页 |
7.1.1 移动电子商务消费者隐私信息的重要性 | 第143页 |
7.1.2 移动电子商务消费者隐私保护的重要性 | 第143-144页 |
7.1.3 移动电子商务消费者隐私信息管理困境 | 第144-145页 |
7.2 移动电子商务消费者隐私信息管理策略 | 第145-150页 |
7.2.1 消费者隐私信息个人管理策略 | 第146-147页 |
7.2.2 消费者隐私信息移动电商平台管理策略 | 第147-148页 |
7.2.3 信息环境管理策略 | 第148-150页 |
7.2.4 信息技术管理策略 | 第150页 |
7.3 移动电子商务消费者隐私信息管理保障措施 | 第150-154页 |
7.3.1 推进法治建设进程 | 第150-151页 |
7.3.2 加大司法惩处力度 | 第151-152页 |
7.3.3 加强行业自律 | 第152页 |
7.3.4 加大资金投入 | 第152-153页 |
7.3.5 强化网络信息安全教育 | 第153-154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54-155页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155-161页 |
8.1 研究结论 | 第155-157页 |
8.2 研究创新点 | 第157页 |
8.3 研究局限及展望 | 第157-161页 |
8.3.1 研究局限性 | 第157-158页 |
8.3.2 未来研究方向 | 第158-161页 |
参考文献 | 第161-179页 |
附录 | 第179-189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第189-191页 |
致谢 | 第191-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