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活性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因子及微生物群落分布研究

摘要第2-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引言第10-16页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0页
    1.2 活性污泥法第10-11页
        1.2.1 活性污泥的组成第10-11页
        1.2.2 活性污泥沉降性能第11页
    1.3 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因子第11-14页
        1.3.1 影响因子对活性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第11-13页
        1.3.2 胞外聚合物对活性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第13-14页
    1.4 活性污泥微生物群落第14页
    1.5 研究内容第14-16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16-22页
    2.1 SBR反应器第16-18页
        2.1.1 实验装置第16页
        2.1.2 接种污泥及实验配水方案第16-17页
        2.1.3 样本采集信息第17-18页
    2.2 昌吉市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样本采集第18-19页
        2.2.1 昌吉市污水处理厂运行工艺第18页
        2.2.2 样本采集信息第18-19页
    2.3 水质及污泥监测方法第19-20页
        2.3.1 水质监测方法第19页
        2.3.2 污泥监测项目及监测方法第19页
        2.3.3 EPS的提取及组分监测方法第19-20页
    2.4 高通量测序方法第20-22页
        2.4.1 DNA提取及PCR扩增第20页
        2.4.2 高通量测序第20页
        2.4.3 数据处理方法第20-22页
第三章 SBR反应器活性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因子第22-34页
    3.1 SBR反应器水质处理效果第22-23页
        3.1.1 COD的去除第22页
        3.1.2 氨氮的去除第22-23页
    3.2 SBR反应器活性污泥沉降性能第23-24页
    3.3 水温对活性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第24-26页
        3.3.1 水质处理效果第24页
        3.3.2 污泥沉降性能变化第24-25页
        3.3.3 污泥絮体镜检第25-26页
    3.4 溶解氧对活性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第26-28页
        3.4.1 水质处理效果第26页
        3.4.2 污泥沉降性能变化第26-27页
        3.4.3 污泥絮体镜检第27-28页
    3.5 污泥龄对活性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第28-29页
        3.5.1 水质处理效果第28页
        3.5.2 污泥沉降性能变化第28-29页
        3.5.3 污泥絮体镜检第29页
    3.6 EPS对活性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第29-33页
        3.6.1 EPS总量对活性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第30-31页
        3.6.2 EPS多糖组分对活性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第31-32页
        3.6.3 EPS蛋白质组分对活性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第32-33页
    3.7 小结第33-34页
第四章 SBR反应器膨胀污泥微生物群落分析第34-42页
    4.1 样本污泥絮体镜检第34页
    4.2 活性污泥细菌群落分析第34-38页
        4.2.1 细菌群落多样性分析第34-35页
        4.2.2 细菌群落门水平上的组成第35-36页
        4.2.3 细菌群落属水平上的组成第36-37页
        4.2.4 细菌群落比较第37-38页
    4.3 活性污泥真菌群落分析第38-40页
        4.3.1 真菌群落多样性分析第38页
        4.3.2 真菌群落门水平上的组成第38-39页
        4.3.3 真菌群落属水平上的组成第39-40页
        4.3.4 真菌群落比较第40页
    4.4 小结第40-42页
第五章 昌吉市污水处理厂处理效果及膨胀污泥微生物群落分析第42-56页
    5.1 污水处理厂运行效果第42-46页
        5.1.1 COD的去除第42页
        5.1.2 BOD5的去除第42-43页
        5.1.3 SS的去除第43-44页
        5.1.4 氮的去除第44-45页
        5.1.5 TP的去除第45-46页
    5.2 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沉降性能第46-47页
    5.3 活性污泥细菌群落分析第47-51页
        5.3.1 细菌群落多样性分析第47页
        5.3.2 细菌群落门水平上的组成第47-48页
        5.3.3 细菌群落属水平上的组成第48-49页
        5.3.4 细菌群落比较第49-50页
        5.3.5 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第50-51页
    5.4 活性污泥真菌群落分析第51-53页
        5.4.1 真菌群落多样性分析第51页
        5.4.2 真菌群落门水平上的组成第51-52页
        5.4.3 真菌群落属水平上的组成第52-53页
        5.4.4 真菌群落比较第53页
    5.5 反应器膨胀污泥与污水处理厂膨胀污泥细菌群落对比第53-54页
    5.6 小结第54-56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56-58页
    6.1 结论第56-57页
    6.2 展望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7页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第67-68页
致谢第68-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离子束重组DOB菌的基因组学研究
下一篇:铜绿假单胞菌GTX4降解菲的代谢途径与模拟废气处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