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2-13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19页 |
1.1 烟草黑胫病现状 | 第13-15页 |
1.1.1 烟草黑胫病的发现及危害症状 | 第13页 |
1.1.2 烟草黑胫病病原菌的侵染与传播 | 第13页 |
1.1.3 烟草黑胫病防治现状 | 第13-14页 |
1.1.4 烟草黑胫病生物防治研究 | 第14-15页 |
1.2 拮抗细菌的防病作用 | 第15-16页 |
1.2.1 竞争作用 | 第15页 |
1.2.2 促生作用 | 第15页 |
1.2.3 拮抗作用 | 第15-16页 |
1.3 微生物挥发性代谢产物的防病作用 | 第16-17页 |
1.3.1 微生物挥发性物质检测方法 | 第16页 |
1.3.2 常见样品前处理方法 | 第16-17页 |
1.3.3 固相微萃取的萃取模式 | 第17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19页 |
第二章 黑胫病拮抗菌的筛选及保存 | 第19-25页 |
2.1 材料 | 第19页 |
2.1.1 供试病原菌 | 第19页 |
2.1.2 供试材料 | 第19页 |
2.1.3 供试培养基 | 第19页 |
2.1.4 实验仪器 | 第19页 |
2.2 方法 | 第19-21页 |
2.2.1 土壤取样 | 第19页 |
2.2.2 土壤细菌分离 | 第19-20页 |
2.2.3 拮抗细菌初筛 | 第20页 |
2.2.4 拮抗细菌复筛 | 第20页 |
2.2.5 拮抗细菌的盆栽试验 | 第20-21页 |
2.2.6 保存方法对拮抗细菌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21页 |
2.3 结果 | 第21-23页 |
2.3.1 拮抗细菌的初筛 | 第21-22页 |
2.3.2 拮抗细菌的复筛 | 第22页 |
2.3.3 拮抗菌对烟草黑胫病的防治效果 | 第22-23页 |
2.3.4 保存方法对拮抗细菌抑制活性的影响 | 第23页 |
2.4 讨论 | 第23-25页 |
第三章 黑胫病拮抗菌的鉴定 | 第25-31页 |
3.1 材料 | 第25-26页 |
3.1.1 供试菌株 | 第25页 |
3.1.2 供试培养基 | 第25页 |
3.1.3 主要试剂 | 第25页 |
3.1.4 实验仪器 | 第25-26页 |
3.2 方法 | 第26-27页 |
3.2.1 生理生化特性观察 | 第26-27页 |
3.2.2 BIOLOG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鉴定 | 第27页 |
3.2.3 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 | 第27页 |
3.3 结果 | 第27-30页 |
3.3.1 生理生化特性观察 | 第27-28页 |
3.3.2 BIOLOG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鉴定 | 第28-29页 |
3.3.3 16S rDNA序列分析与系统进化树构建 | 第29-30页 |
3.4 讨论 | 第30-31页 |
第四章 XF10菌株最适生长条件探究 | 第31-34页 |
4.1 材料 | 第31页 |
4.1.1 供试菌株 | 第31页 |
4.1.2 供试培养基 | 第31页 |
4.1.3 实验仪器 | 第31页 |
4.2 方法 | 第31页 |
4.2.1 培养时间对菌株生长量的影响 | 第31页 |
4.2.2 温度对菌株生长量的影响 | 第31页 |
4.2.3 pH对菌株生长量的影响 | 第31页 |
4.3 结果 | 第31-33页 |
4.3.1 培养时间对菌株生长量的影响 | 第31-32页 |
4.3.2 温度对菌株生长量的影响 | 第32-33页 |
4.3.3 pH对菌株生长量的影响 | 第33页 |
4.4 讨论 | 第33-34页 |
第五章 XF10菌株的拮抗作用 | 第34-43页 |
5.1 材料 | 第34页 |
5.1.1 供试菌株 | 第34页 |
5.1.2 供试培养基 | 第34页 |
5.1.3 实验仪器 | 第34页 |
5.2 方法 | 第34-36页 |
5.2.1 XF10菌株对烟草黑胫病菌菌丝的影响 | 第34页 |
5.2.2 XF10菌株发酵上清液对烟草黑胫病病菌的抑制作用 | 第34页 |
5.2.3 XF10菌株菌悬液及发酵上清液对黑胫病菌菌丝生长量的影响 | 第34-35页 |
5.2.4 XF10菌株菌悬液及发酵上清液对黑胫病菌孢子囊产生的影响 | 第35页 |
5.2.5 XF10菌株菌悬液及发酵上清液对黑胫病菌孢子囊释放的影响 | 第35页 |
5.2.6 XF10菌株菌悬液及发酵上清液对黑胫病菌游动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35页 |
5.2.7 XF10菌株菌体生长量和蛋白质含量对抑制率的影响 | 第35页 |
5.2.8 XF10菌株分泌纤维素酶和蛋白酶活性测定 | 第35-36页 |
5.3 结果 | 第36-41页 |
5.3.1 XF10菌株对黑胫病菌菌丝拮抗作用的显微观察 | 第36页 |
5.3.2 XF10菌株发酵上清液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 | 第36页 |
5.3.3 XF10菌株菌悬液及发酵上清液对黑胫病菌菌丝生长量的影响 | 第36-37页 |
5.3.4 XF10菌株菌悬液及发酵上清液对黑胫病菌孢子囊产生的影响 | 第37-38页 |
5.3.5 XF10菌株菌悬液及发酵上清液对黑胫病菌孢子囊释放的影响 | 第38页 |
5.3.6 XF10菌株菌悬液及发酵上清液对黑胫病菌游动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38-39页 |
5.3.7 XF10菌体生长量和蛋白质含量对抑制率的影响 | 第39-40页 |
5.3.8 纤维素酶和蛋白酶活性的定性分析 | 第40-41页 |
5.4 讨论 | 第41-43页 |
第六章 XF10菌株挥发性产物抑菌效果及成分分析 | 第43-49页 |
6.1 材料 | 第43页 |
6.1.1 供试菌株 | 第43页 |
6.1.2 供试培养基 | 第43页 |
6.1.3 实验仪器 | 第43页 |
6.2 方法 | 第43-45页 |
6.2.1 XF10菌株挥发性产物对烟草黑胫病菌的抑制活性 | 第43页 |
6.2.2 SPME-GCMS法对XF10菌株挥发性产物初步定性分析 | 第43-44页 |
6.2.3 各类XF10菌株挥发性产物化合物相对含量定量分析 | 第44页 |
6.2.4 XF10菌株在不同培养时间下挥发性产物分析 | 第44-45页 |
6.3 结果 | 第45-48页 |
6.3.1 XF10菌株挥发性产物对烟草黑胫病菌的抑制活性 | 第45页 |
6.3.2 SPME-GCMS法对XF10菌株挥发性产物初步分析 | 第45-47页 |
6.3.3 XF10菌株挥发性产物定量分析 | 第47页 |
6.3.4 XF10菌株在不同培养时间下挥发性产物分析 | 第47-48页 |
6.4 讨论 | 第48-49页 |
第七章 全文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5页 |
附录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作者简历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