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2-3页 |
| Abstract | 第3页 |
| 一、绪论 | 第6-11页 |
|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6-8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8-10页 |
| (三)研究内容 | 第10页 |
| (四)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 二、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制改革的相关理论 | 第11-16页 |
| (一)产权理论 | 第11-13页 |
| 1、产权 | 第11页 |
| 2、产权理论的演变 | 第11-12页 |
| 3、产权理论的作用 | 第12-13页 |
| (二)股份制改革理论 | 第13-14页 |
| (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 第14-16页 |
| 1、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的界定 | 第14-15页 |
| 2、集体资产的界定 | 第15页 |
| 3、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界定 | 第15-16页 |
| 三、东平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生过程 | 第16-21页 |
| (一)东平县基本情况 | 第16页 |
| (二)东平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动因 | 第16-17页 |
| 1、农业经营发展的困境 | 第16-17页 |
| 2、农民增收的困难 | 第17页 |
| 3、集体经济难以壮大的困惑 | 第17页 |
| 4、顶层设计的新突破 | 第17页 |
| (三)东平县推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轨迹 | 第17-21页 |
| 1、农村的发展困境导致土地流转的兴起 | 第17-19页 |
| 2、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崛起 | 第19页 |
| 3、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扩大与深化 | 第19-21页 |
| 四、东平县推动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制改革的模式与经验 | 第21-33页 |
| (一)东平县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的具体做法 | 第21-26页 |
| 1、实现方式 | 第21-24页 |
| (1)合理确权 | 第21-22页 |
| (2)科学确股 | 第22页 |
| (3)法人治理 | 第22-23页 |
| (4)收益共享 | 第23-24页 |
| 2、经营模式 | 第24-26页 |
| (三)东平县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取得的成效 | 第26-31页 |
| 1、集体经济的长足发展 | 第26-27页 |
| 2、农民收入的稳步增加 | 第27-28页 |
| 3、公共服务的显著改善 | 第28-29页 |
| 4、产业发展的渐进升级 | 第29-30页 |
| 5、乡村治理的向好转型 | 第30-31页 |
| (二)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的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对策 | 第31-33页 |
| 1、缺少明确的法律界定 | 第31页 |
| 2、土地股份合作种植非粮化倾向 | 第31页 |
| 3、农村金融支持体系不健全 | 第31页 |
| 4、政治民主和经济发展边界模糊化倾向 | 第31-33页 |
| 五、“东平样本”的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制改革启示 | 第33-38页 |
| (一)加强农业农村资源的有效整合利用 | 第33-34页 |
| 1、整合闲散资源 | 第33页 |
| 2、盘活固有资源 | 第33页 |
| 3、放大外力资源 | 第33-34页 |
| (二)积极推进农村综合产权的改革 | 第34-35页 |
| 1、推进过程中始终坚持的“三不”底线 | 第34页 |
| 2、构建农民主体地位的保护体系 | 第34页 |
| 3、搭建农村集体产权的交易平台 | 第34-35页 |
| 4、加强财政金融的支持 | 第35页 |
| (三)控制股份合作的风险与放大发展效应 | 第35-36页 |
| (四)政府作用的方式及有效性的实现 | 第36-37页 |
| 1、渐进的间接的政府支持方式 | 第36页 |
| 2、政府的能力与限度和农民的主体地位 | 第36-37页 |
| 3、培养农民主体能力 | 第37页 |
| (五)确立长效发展机制的方式 | 第37-38页 |
| 结论 | 第38-41页 |
| 注释 | 第41-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 致谢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