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引言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2.1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2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3 文献评述 | 第14-15页 |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第15-16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2 数据来源 | 第15-16页 |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6 创新点与不足 | 第18-19页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基础理论 | 第19-23页 |
2.1 信托 | 第19-21页 |
2.1.1 信托的内涵 | 第19页 |
2.1.2 信托的基本特征 | 第19-20页 |
2.1.3 信托的职能 | 第20-21页 |
2.2 效率 | 第21页 |
2.2.1 效率及经营效率的内涵 | 第21页 |
2.2.2 信托公司的效率内涵 | 第21页 |
2.3 基础理论 | 第21-23页 |
2.3.1 技术效率理论 | 第21-22页 |
2.3.2 X效率理论 | 第22页 |
2.3.3 规模经济理论 | 第22-23页 |
3 我国信托公司经营现状 | 第23-30页 |
3.1 信托业的发展历程 | 第23-25页 |
3.1.1 初期发展阶段(1918年-1992年) | 第23页 |
3.1.2 中期整顿阶段(1993年-1999年) | 第23-24页 |
3.1.3 长期规范发展阶段(1999年-至今) | 第24-25页 |
3.2 信托业的发展现状 | 第25-28页 |
3.2.1 资产规模稳步扩张 | 第25-26页 |
3.2.2 经营业绩稳定发展 | 第26-28页 |
3.2.3 抵御风险能力增强 | 第28页 |
3.3 信托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 第28-30页 |
3.3.1 信托产品销售渠道单一 | 第28页 |
3.3.2 信托业受众群体小 | 第28-29页 |
3.3.3 行业竞争日趋激烈 | 第29页 |
3.3.4 信托监管不到位 | 第29-30页 |
4 我国信托公司经营效率分析 | 第30-47页 |
4.1 研究方法 | 第30-33页 |
4.1.1 参数分析方法 | 第30页 |
4.1.2 非参数分析方法 | 第30-31页 |
4.1.3 本文选取的测度方法 | 第31-33页 |
4.2 样本选取 | 第33-34页 |
4.3 投入产出指标选取 | 第34-37页 |
4.3.1 指标选取原则 | 第34-35页 |
4.3.2 指标选取方法 | 第35页 |
4.3.3 指标选取内容 | 第35-37页 |
4.4 实证结果 | 第37-47页 |
4.4.1 有效性分析 | 第37-39页 |
4.4.2 规模收益分析 | 第39-41页 |
4.4.3 效率分布及效率总体分析 | 第41-42页 |
4.4.4 不同股东背景的信托公司效率分析 | 第42-45页 |
4.4.5 不同地域的信托公司效率分析 | 第45-47页 |
5 我国信托公司经营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7-55页 |
5.1 我国信托公司经营效率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 第47-50页 |
5.1.1 宏观层面 | 第47-48页 |
5.1.2 中观层面 | 第48-49页 |
5.1.3 微观层面 | 第49-50页 |
5.2 我国信托公司经营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50-55页 |
5.2.1 模型选取 | 第50-51页 |
5.2.2 指标选取及研究假设 | 第51-52页 |
5.2.3 实证结果 | 第52-55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55-59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55页 |
6.2 建议 | 第55-59页 |
6.2.1 宏观层面建议 | 第55-56页 |
6.2.2 中观层面建议 | 第56页 |
6.2.3 微观层面建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附录 | 第63-69页 |
作者简介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