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表面氧化和原子团簇的电子能谱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引言 | 第9-10页 |
1.2 低配位原子 | 第10-12页 |
1.3 金的低配位体系 | 第12-15页 |
1.3.1 金表面和表面氧化 | 第12-13页 |
1.3.2 金原子团簇 | 第13-15页 |
1.4 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5 选题依据和主要内容 | 第16-18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和方法 | 第18-30页 |
2.1 引言 | 第18页 |
2.2 固体能带理论 | 第18-21页 |
2.2.1 体系哈密顿量 | 第19页 |
2.2.2 紧束缚近似 | 第19-21页 |
2.3 键弛豫理论 | 第21-25页 |
2.3.1 化学键收缩和势阱修正 | 第21-22页 |
2.3.2 键弛豫理论的数学形式 | 第22-23页 |
2.3.3 可测物理量的标识 | 第23-25页 |
2.4 光电子能谱分析方法 | 第25-29页 |
2.4.1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25-28页 |
2.4.2 选区标定光电子谱(ZPS) | 第28-29页 |
2.5 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金表面的芯能级偏移和氧化还原 | 第30-38页 |
3.1 引言 | 第30-31页 |
3.2 表面芯能级偏移的BOLS解释 | 第31-33页 |
3.3 金表面芯能级偏移 | 第33-36页 |
3.4 金表面氧化的ZPS分析 | 第36-37页 |
3.5 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金原子团簇的能级偏移 | 第38-43页 |
4.1 引言 | 第38-39页 |
4.2 原子团簇能级偏移的BOLS解释 | 第39页 |
4.3 金原子团簇的ZPS分析 | 第39-41页 |
4.4 金原子团簇芯能级的尺寸效应 | 第41-42页 |
4.5 小结 | 第42-43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3-45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43-44页 |
5.2 工作展望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