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堡凹陷东营运动构造特征与剥蚀量恢复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5页 |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 第10页 |
1.2 项目依托 | 第10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1 东营运动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2 剥蚀量恢复方法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1.5 主要完成工作量 | 第13-14页 |
1.6 主要成果及创新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5-24页 |
2.1 构造位置及构造单元 | 第15-18页 |
2.2 区域地层特征 | 第18-20页 |
2.3 断裂特征 | 第20-22页 |
2.4 南堡凹陷主要不整合特征 | 第22-24页 |
第三章 东营运动的主要构造特征 | 第24-38页 |
3.1 东营运动在地震剖面上的构造表现 | 第24-36页 |
3.1.1 角度不整合 | 第24-28页 |
3.1.2 地层缺失 | 第28-29页 |
3.1.3 主要断裂活动 | 第29-33页 |
3.1.4 岩浆活动 | 第33-36页 |
3.2 发生时间和构造属性研究 | 第36-38页 |
3.2.1 东营运动发生时间 | 第36-37页 |
3.2.2 东营运动的构造属性 | 第37-38页 |
第四章 剥蚀量恢复 | 第38-54页 |
4.1 剥蚀量恢复方法概述 | 第38-40页 |
4.2 物质平衡法原理及计算方法 | 第40-45页 |
4.2.1 基本原理 | 第40-41页 |
4.2.2 地层接触关系判别 | 第41-43页 |
4.2.3 地层剥蚀量计算 | 第43-44页 |
4.2.4 应用实例 | 第44-45页 |
4.3 剥蚀量分布特征及古构造分析 | 第45-50页 |
4.4 方法验证 | 第50-54页 |
4.4.1 声波时差法验证 | 第50-52页 |
4.4.2 镜质体反射率法验证 | 第52-54页 |
第五章 东营运动的动力学机制探讨 | 第54-58页 |
5.1 前人对东营运动成因机制的探讨 | 第54-56页 |
5.2 对东营运动动力学机制的探讨 | 第56-58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附录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