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英文名词缩略表 | 第11-12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2-31页 |
综述一 西医对脓毒症急性肾损伤的研究进展 | 第12-25页 |
1 脓毒症急性肾损伤的概念及诊断 | 第12-16页 |
1.1 脓毒症的定义 | 第12页 |
1.2 脓毒症急性肾损伤的定义 | 第12-13页 |
1.3 脓毒症诊断标准的历史演变 | 第13-15页 |
1.3.1 sepsis 1.0 | 第13-14页 |
1.3.2 sepsis 2.0 | 第14页 |
1.3.3 sepsis 3.0 | 第14-15页 |
1.4 脓毒症急性肾损伤的诊断标准 | 第15-16页 |
2 脓毒症急性肾损伤的发病机制 | 第16-19页 |
2.1 脓毒症的发病机制 | 第16-17页 |
2.2 脓毒症AKI的发病机制 | 第17页 |
2.2.1 血流动力学改变 | 第17页 |
2.2.2 凝血功能障碍 | 第17页 |
2.2.3 炎症反应 | 第17页 |
2.3 脓毒症AKI的生物标记物 | 第17-19页 |
2.3.1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 (Cys C) | 第17-18页 |
2.3.2 尿肾损伤分子1(KIM-1) | 第18页 |
2.3.3 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 | 第18页 |
2.3.4 白介素18 (IL-18) | 第18页 |
2.3.5 神经轴突导向因子(netrin-1) | 第18-19页 |
3 现代医学对于脓毒症急性肾损伤的治疗 | 第19-20页 |
参考文献 | 第20-25页 |
综述二 中医对脓毒症急性肾损伤研究进展 | 第25-29页 |
1 中医对脓毒症急性肾损伤病名的认识 | 第25页 |
2 脓毒症急性肾损伤的病因病机 | 第25-26页 |
3 脓毒症急性肾损伤的中医辨证分型 | 第26页 |
4 中医药治疗脓毒症急性肾损伤的研究进展 | 第26-29页 |
4.1 中药单体成份治疗脓毒症急性肾损伤的研究 | 第26-27页 |
4.2 中药复方治疗脓毒症急性肾损伤的研究 | 第27-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31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31-61页 |
前言 | 第31-33页 |
一、资料与方法 | 第33-39页 |
1 研究类型 | 第33页 |
2 病例来源 | 第33页 |
3 诊断标准 | 第33-35页 |
4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第35-36页 |
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36-38页 |
6 统计分析方法 | 第38-39页 |
二、研究结果 | 第39-48页 |
1 一般资料 | 第39页 |
1.1 临床特征分布 | 第39页 |
1.2 基础疾病及感染部位分布 | 第39页 |
2 脓毒症AKI患者中医证型分布 | 第39-40页 |
3 基线情况 | 第40-41页 |
4 芪归银治疗组与对照组情况对比 | 第41-45页 |
4.1 两组患者肾损伤恢复情况 | 第41-43页 |
4.2 两组患者炎症指标水平比较 | 第43页 |
4.3 两组患者住ICU天数比较 | 第43页 |
4.4 两组患者28天死亡率比较 | 第43-44页 |
4.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命体征比较 | 第44页 |
4.6 两组患者其他辅助检查比较 | 第44-45页 |
5 芪归银治疗组组内情况比较 | 第45-48页 |
5.1 芪归银治疗组不同中医证型患者治疗前后肾损伤血清生物标志物水平的比较 | 第45-46页 |
5.2 芪归银治疗组不同分期的脓毒症AKI治疗前后肾损伤血清生物标志物水平的比较 | 第46-48页 |
三、分析与讨论 | 第48-57页 |
1. 临床特征讨论 | 第50页 |
2. 脓毒症急性肾损伤的中医证候特征分析 | 第50-51页 |
3. 芪归银颗粒对于脓毒症AKI患者炎症反应的作用 | 第51-52页 |
4. 芪归银对脓毒症AKI患者肾脏的保护作用 | 第52-53页 |
5. 芪归银颗粒对脓毒症AKI患者生命体征、辅助检查、ICU住院天数及28天死亡率的影响 | 第53-54页 |
6. 芪归银颗粒对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肾损伤血清生物标志物影响 | 第54-55页 |
7. 芪归银颗粒对不同分期患者的肾损伤血清生物标志物影响 | 第55-57页 |
四、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附录 | 第61-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个人简历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