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步枪内弹道随机仿真试验与分析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1.1.1 课题提出的背景 | 第10-11页 |
1.1.2 课题提出的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5.8 mm自动步枪简介 | 第14页 |
1.4 武器系统随机试验 | 第14-15页 |
1.5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8页 |
2 蒙特卡洛方法 | 第18-29页 |
2.1 基本原理 | 第18页 |
2.2 实现步骤 | 第18-19页 |
2.3 随机数的生成方法 | 第19-24页 |
2.3.1 平方取中法 | 第19-20页 |
2.3.2 乘同余法 | 第20-21页 |
2.3.3 乘加同余法 | 第21-22页 |
2.3.4 模2线性递推序列法 | 第22-23页 |
2.3.5 梅森特算法 | 第23-24页 |
2.4 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抽样方法 | 第24-27页 |
2.4.1 直接抽样方法 | 第24-25页 |
2.4.2 舍选抽样方法 | 第25页 |
2.4.3 复合抽样方法 | 第25-26页 |
2.4.4 近似抽样方法 | 第26-27页 |
2.4.5 变换抽样方法 | 第27页 |
2.5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抽样方法 | 第27-2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3 内弹道模型的建立 | 第29-39页 |
3.1 自动步枪内弹道过程 | 第29页 |
3.2 内弹道基本假设 | 第29-30页 |
3.3 建立内弹道方程组 | 第30-33页 |
3.3.1 内弹道各时期的数学模型 | 第31-32页 |
3.3.2 Runge-Kutta方法介绍 | 第32-33页 |
3.4 内弹道方程组解算 | 第33-34页 |
3.5 后效期膛内压力的计算模型 | 第34-35页 |
3.6 导气室压力的计算模型 | 第35-38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4 自动机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39-48页 |
4.1 虚拟样机技术 | 第39页 |
4.2 多刚体动力学 | 第39页 |
4.3 动力学仿真步骤 | 第39-40页 |
4.4 虚拟样机的建立 | 第40-46页 |
4.4.1 模型建立基本假设 | 第40-41页 |
4.4.2 建立全枪三维模型 | 第41-43页 |
4.4.3 生成虚拟样机 | 第43-4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5 随机仿真试验 | 第48-63页 |
5.1 影响因素分析 | 第48-52页 |
5.1.1 弹药方面 | 第48-50页 |
5.1.2 自动机方面 | 第50-52页 |
5.2 仿真试验假设 | 第52-53页 |
5.3 仿真软件介绍 | 第53-54页 |
5.4 随机仿真试验 | 第54-6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6 随机变量取不同公差时的随机仿真分析 | 第63-72页 |
6.1 各随机变量公差缩小50%的随机仿真试验 | 第63-65页 |
6.2 各随机变量公差缩小25%的随机仿真试验 | 第65-67页 |
6.3 各随机变量公差扩大25%的随机仿真试验 | 第67-69页 |
6.4 各随机变量公差扩大50%的随机仿真试验 | 第69-71页 |
6.5 结果分析 | 第71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7 总结与研究展望 | 第72-74页 |
7.1 工作总结 | 第72-73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