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细胞遗传学论文--植物基因工程论文

人工合成芸薹属六倍体基因组稳定性及其染色体行为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缩略词表第8-11页
第一章 多倍体第11-13页
    1.多倍体植物第11-13页
        1.1 多倍体概念第11页
        1.2 多倍体形成第11-12页
        1.3 多倍体进化第12页
        1.4 多倍体特点、优越性和意义第12-13页
第二章 人工合成六倍体油菜S_1-S_3染色体核型分析及稳定性、表型比较第13-76页
    1.引言第13-25页
        1.1 十字花科芸薹属植物第13-16页
            1.1.1 十字花科芸薹属植物第13-15页
            1.1.2 白菜型油菜简介第15页
            1.1.3 黑芥简介第15-16页
            1.1.4 芥菜型油菜简介第16页
        1.2 人工合成多倍体的研究第16-19页
            1.2.1 新生(人工合成)多倍体研究进展第16-17页
            1.2.2 人工合成异源六倍体芸薹属植株研究进展第17-19页
            1.2.3 人工合成多倍体染色体行为与基因组稳定性关系研究第19页
        1.3 FISH技术在芸薹属植物染色体精确辨认中的作用第19-23页
            1.3.1 染色体精确辨认技术的进展第19-21页
                1.3.1.1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第20页
                1.3.1.2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原理及优势第20页
                1.3.1.3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研究进展第20-21页
            1.3.2 染色体精确辨认的应用第21-22页
            1.3.3 在人工合成多倍体研究中染色体的精确辨认第22-23页
        1.4 本研究的意义和目的第23-25页
            1.4.1 研究意义第23-24页
            1.4.2 研究目的第24-25页
    2.实验材料与方法第25-33页
        2.1 实验材料第25-28页
            2.1.1 植物材料第25页
            2.1.2 引物、BAC克隆第25-26页
            2.1.3 工具酶和化学试剂第26-27页
            2.1.4 耗材和仪器设备第27-28页
        2.2 实验方法第28-33页
            2.2.1 技术路线第28页
            2.2.2 材料收集第28页
            2.2.3 染色体制片第28-29页
            2.2.4 探针标记第29-30页
            2.2.5 信号检测第30页
            2.2.6 第一次荧光原位杂交第30页
            2.2.7 第二次荧光原位杂交第30页
            2.2.8 BAC质粒的提取第30-31页
            2.2.9 PCR扩增重复序列第31页
            2.2.10 数据统计第31-33页
    3.结果第33-72页
        3.1 人工合成六倍体油菜S_1代核型分析及染色体行为研究第33-55页
            3.1.1 人工合成六倍体油菜S_1代倍性鉴定和染色体核型分析第33-41页
            3.1.2 六倍体S_1代第一次减数分裂中期染色体行为观察第41-45页
            3.1.3 六倍体S_1代第一次减数分裂中期染色体配对统计第45-46页
            3.1.4 六倍体S_1代第一次减数分裂后期染色体行为观察第46-53页
            3.1.5 六倍体S_1代第一次减数分裂后期染色体分离统计第53-55页
        3.2 人工合成六倍体油菜S_2代染色体核型分析第55-58页
            3.2.1 人工合成六倍体油菜S_2代核型分析第55页
            3.2.2 非整倍体植株第55-58页
        3.3 人工合成六倍体油菜S_3代染色体核型分析第58-61页
            3.3.1 人工合成六倍体油菜S_3核型分析第58页
            3.3.2 非整倍体植株第58-61页
        3.4 人工合成六倍体油菜基因组及其组内染色体稳定性分析第61-69页
            3.4.1 基因型为AAAABB的植株与基因型为AABBBB的植株染色体数目稳定率比较第61-62页
            3.4.2 A基因组及组内染色体在不同亲本组合中的稳定性比较第62-65页
            3.4.3 B基因组及组内染色体在不同亲本组合中的稳定性比较第65-69页
        3.5 在群体中人工合成六倍体植株基因组染色体及表型变化第69-72页
            3.5.1 S_1代至S_3代人工合成六倍体中不同基因组染色体变化情况第69页
            3.5.2 不同表型人工合成六倍体与基因组变化的联系第69-72页
    4.讨论第72-75页
        4.1 人工合成六倍体植株染色体形态及信号差异原因分析第72-73页
        4.2 鉴定是否成功合成六倍体植株技术优越性比较第73-74页
        4.3 人工合成六倍体植株染色体组最终走向趋势预测第74-75页
    5.结论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85页
附录1 培养基、试剂配方及贮存第85-86页
附录2 实验方法与操作第86-89页
附表1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基因型为AAAABB的S_1代六倍体染色体丢失/增加情况第89页
附表2 A基因组及组内染色体在不同亲本组合中的稳定性比较第89-91页
附表3 B基因组及组内染色体在不同亲本组合中的稳定性比较第91-93页
致谢第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外场调控下石墨烯纳米带量子输运性质研究
下一篇:小鼠着床胚胎来源的新型多能性干细胞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