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4页 |
| 1.1.1 课题背景 | 第11-13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1.2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 1.3 本文工作及内容安排 | 第17-19页 |
| 第2章 三极柔性直流输电技术工作原理 | 第19-31页 |
| 2.1 三极柔性直流输电的基本结构 | 第19-20页 |
| 2.2 影响增容效果因素分析 | 第20-21页 |
| 2.3 电流调制策略 | 第21-23页 |
| 2.4 适用于三极柔性直流输电的MMC子模块拓扑结构 | 第23-30页 |
| 2.4.1 半桥型子模块 | 第23-24页 |
| 2.4.2 兼具电压反向和直流故障电流自清除能力的子模块 | 第24-26页 |
| 2.4.3 具有直流故障电流自清除能力的子模块 | 第26-30页 |
| 2.4.4 采用不同子模块的MMC对比分析 | 第30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第3章 对称型三极柔性直流输电 | 第31-56页 |
| 3.1 对称型三极柔性直流输电的基本原理 | 第31-32页 |
| 3.2 对称型三极柔性直流输电优缺点 | 第32-34页 |
| 3.2.1 对称型三极柔性直流输电的优点 | 第32-33页 |
| 3.2.2 对称型三极柔性直流输电的缺点 | 第33-34页 |
| 3.3 适用于架空线和电缆的电压电流调制策略 | 第34-41页 |
| 3.3.1 适用于架空线的优化电流调制策略 | 第34-37页 |
| 3.3.2 适用于电缆的电压电流调制策略 | 第37-38页 |
| 3.3.3 适用于电缆的优化电压电流调制策略 | 第38-41页 |
| 3.4 对称型三极柔性直流输电技术控制策略 | 第41-47页 |
| 3.4.1 dq解耦控制 | 第41-43页 |
| 3.4.2 无功功率协调控制 | 第43-45页 |
| 3.4.3 限流方式 | 第45-47页 |
| 3.4.4 阀极控制 | 第47页 |
| 3.5 2n+1极直流输电 | 第47-49页 |
| 3.6 仿真验证与分析 | 第49-55页 |
| 3.7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 第4章 新型三极柔性直流输电 | 第56-72页 |
| 4.1 基于直流潮流控制器的三极柔性直流输电技术 | 第56-64页 |
| 4.1.1 通用拓扑结构 | 第56-57页 |
| 4.1.2 接地方式 | 第57-59页 |
| 4.1.3 基于电阻分流的三极柔性直流输电 | 第59-60页 |
| 4.1.4 基于电阻分流的三极柔性直流输电仿真验证 | 第60-63页 |
| 4.1.5 基于电力电子潮流控制器的三极柔性直流输电 | 第63-64页 |
| 4.2 非对称型三极柔性直流输电 | 第64-68页 |
| 4.2.1 拓扑结构 | 第64-65页 |
| 4.2.2 控制策略 | 第65-66页 |
| 4.2.3 仿真分析及验证 | 第66-68页 |
| 4.3 各种三极柔性直流输电拓扑对比 | 第68-70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2-74页 |
| 5.1 结论与创新点 | 第72-73页 |
| 5.2 展望 | 第73-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9-8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第80-81页 |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