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缩略语及符号说明 | 第13-15页 |
绪论 | 第15-19页 |
第一部分: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 第19-33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9页 |
2. 实验材料 | 第19-21页 |
2.1 实验动物 | 第19-20页 |
2.2 实验试剂及耗材 | 第20页 |
2.3 实验仪器 | 第20-21页 |
3 实验方法 | 第21-25页 |
3.1 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分离 | 第21-22页 |
3.2 用纤连蛋白包被培养皿 | 第22页 |
3.3 EPCs 体外诱导培养 | 第22-23页 |
3.4 内皮祖细胞的鉴定 | 第23-25页 |
3.4.1 流式细胞学检查 | 第23页 |
3.4.2 细胞荧光染色(DiI-ac-LDL 摄入试验以及 FITC-UEA 结合试验) | 第23-24页 |
3.4.3 体外基质胶成管试验 | 第24-25页 |
3.5 内皮祖细胞的传代 | 第25页 |
4. 结果 | 第25-30页 |
4.1 骨髓单个核细胞分离 | 第25-26页 |
4.2 内皮祖细胞培养 | 第26-28页 |
4.3 流式细胞学分析 | 第28页 |
4.4 细胞荧光染色 | 第28-29页 |
4.5 成管试验(Tube Formation Assay) | 第29-30页 |
5. 讨论 | 第30-32页 |
6、小结 | 第32-33页 |
第二部分:低能量震波处理内皮祖细胞的量效关系研究 | 第33-54页 |
1. 研究背景 | 第33页 |
2. 实验材料 | 第33-35页 |
2.1 实验动物 | 第33-34页 |
2.2 实验试剂及耗材 | 第34页 |
2.3 实验仪器 | 第34-35页 |
3. 实验方法 | 第35-42页 |
3.1 内皮细胞培养 | 第35页 |
3.2 EPCs 鉴定 | 第35-36页 |
3.3 细胞分组 | 第36页 |
3.4 震波处理细胞 | 第36-37页 |
3.5 细胞增殖活性的 MTT 试验 | 第37-38页 |
3.6 实时定量 PCR 测定成血管因子、凋亡因子、炎症因子以及趋化因子的表达 | 第38-42页 |
3.6.1 细胞总 RNA 提取 | 第38-39页 |
3.6.2 逆转录合成 cDNA | 第39页 |
3.6.3 实时定量 PCR 扩增 | 第39-42页 |
3.7 成管试验 | 第42页 |
3.8 统计学分析 | 第42页 |
4. 实验结果 | 第42-51页 |
4.1 细胞培养和鉴定 | 第42-44页 |
4.2 MTT 实验检测细胞活力 | 第44页 |
4.3 实时定量 PCR 检测成血管因子的表达 | 第44-46页 |
4.4 用实时定量 PCR 检测炎症介质表达 | 第46-47页 |
4.5 用实时定量 PCR 检测凋亡指标 | 第47-48页 |
4.6. 实时定量 PCR 检测细胞趋化因子的表达 | 第48-49页 |
4.7 EPCs 体外成管试验 | 第49-51页 |
5. 讨论 | 第51-53页 |
6. 小结 | 第53-54页 |
第三部分:低能量震波在内皮祖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皮瓣的体内研究 | 第54-77页 |
1. 研究背景 | 第54-55页 |
2. 实验材料 | 第55-56页 |
2.1 实验动物 | 第55页 |
2.2 实验试剂及耗材 | 第55-56页 |
2.3 实验仪器 | 第56页 |
3. 实验方法 | 第56-64页 |
3.1 实验分组 | 第56-57页 |
3.2 EPCs 培养 | 第57-58页 |
3.3 EPCs 的鉴定 | 第58-59页 |
3.4 缺血皮瓣的动物模型建立和体外震波治疗 | 第59-60页 |
3.5 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皮瓣血流 | 第60页 |
3.6 存活皮瓣面积的测量 | 第60-61页 |
3.7 检测成血管因子、凋亡因子、缺氧诱导因子以及趋化因子的基因表达 | 第61页 |
3.8 组织学评价和微血管密度 | 第61-62页 |
3.9 免疫荧光染色(CLSM) | 第62-63页 |
3.10 TUNEL 试验 | 第63-64页 |
3.11 统计学分析 | 第64页 |
4. 结果 | 第64-74页 |
4.1 细胞培养和鉴定 | 第64-65页 |
4.2 皮瓣存活 | 第65-66页 |
4.3 皮瓣的局部血流灌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 | 第66-67页 |
4.4 组织学检查 | 第67-71页 |
4.5 组织的 TUNEL 试验 | 第71页 |
4.6 成血管因子、趋化因子和凋亡因子的 mRNA 表达 | 第71-74页 |
5. 讨论 | 第74-76页 |
6. 小结 | 第76-77页 |
第四部分 低能量震波促进 EPCs 移植的缺血性皮瓣存活的作用机制 | 第77-88页 |
1. 研究背景 | 第77页 |
2. 实验材料 | 第77-79页 |
2.1 实验动物 | 第77页 |
2.2 实验试剂及耗材 | 第77-78页 |
2.3 实验仪器 | 第78-79页 |
3. 实验方法 | 第79-82页 |
3.1 实验分组 | 第79页 |
3.2 EPCs 培养与鉴定 | 第79-80页 |
3.4 缺血皮瓣的动物模型建立和体外震波治疗 | 第80页 |
3.5 皮瓣的荧光素造影 | 第80-81页 |
3.6 存活皮瓣面积的测量 | 第81页 |
3.7 免疫荧光染色 | 第81页 |
3.8 real-time PCR 检测皮瓣组织中成血管因子及趋化因子的表达 | 第81-82页 |
3.9 统计学分析 | 第82页 |
4. 结果 | 第82-86页 |
4.1 EPCs 培养及鉴定 | 第82页 |
4.2 皮瓣荧光素造影测量皮瓣存活 | 第82-83页 |
4.3 免疫荧光染色(CLSM) | 第83-85页 |
4.4 real-time PCR 检测成血管细胞因子及趋化因子的表达 | 第85-86页 |
5. 讨论 | 第86-87页 |
6. 小结 | 第87-88页 |
全文总结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