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桥梁有限元模型修正技术研究概况 | 第12-15页 |
·静力修正法 | 第12-13页 |
·动力修正法 | 第13-14页 |
·联合修正法 | 第14-15页 |
·车-桥耦合振动研究概况 | 第15-18页 |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公路桥梁结构有限元模型修正技术 | 第19-41页 |
·概述 | 第19页 |
·有限元模型修正基本特点及方法 | 第19-24页 |
·有限元模型修正的认识 | 第19-20页 |
·有限元模型修正影响因素 | 第20-21页 |
·有限元模型修主要方法 | 第21-23页 |
·本文有限元模型修主要过程 | 第23-24页 |
·参数型有限元模型修正关键技术 | 第24-39页 |
·桥梁模型建立及响应测试 | 第24-27页 |
·自由度匹配技术 | 第27-29页 |
·参数灵敏度分析 | 第29-31页 |
·构建目标函数 | 第31-36页 |
·优化原理及算法 | 第36-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三章 梁格法车-桥耦合振动理论分析及程序开发 | 第41-54页 |
·概述 | 第41页 |
·梁格法理论分析 | 第41-44页 |
·梁格法基本原理 | 第42页 |
·梁格法建模特点 | 第42-44页 |
·车-桥耦合振动程序编制原理 | 第44-49页 |
·几何耦合关系 | 第45-46页 |
·力学耦合关系 | 第46-47页 |
·车-桥耦合运动方程求解 | 第47-49页 |
·路面粗慥度分析 | 第49页 |
·梁格法车-桥耦合振动程序开发 | 第49-53页 |
·BDANS程序功能介绍 | 第49-52页 |
·梁格法车-桥系统耦合振动模块 | 第52-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四章 连续T梁桥静力有限元模型修正 | 第54-68页 |
·连续T梁桥静力响应测试 | 第54-57页 |
·桥梁概况 | 第54-55页 |
·测试内容及主要设备 | 第55-56页 |
·测点布置及试验工况 | 第56页 |
·挠度测试结果 | 第56-57页 |
·连续T梁桥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57-59页 |
·建模方法及单元选择 | 第57-58页 |
·材料参数及边界条件 | 第58-59页 |
·修正前静力特性比较 | 第59页 |
·连续T梁桥有限元模型静力修正 | 第59-67页 |
·选择修正参数 | 第59-61页 |
·模型修正过程 | 第61-64页 |
·模型修正结果 | 第64-66页 |
·修正结果检验 | 第66-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五章 特大跨悬索桥动力有限元模型修正 | 第68-88页 |
·特大跨悬索桥发展及结构特点 | 第68-70页 |
·四渡河特大桥概况及动力测试 | 第70-72页 |
·四渡河特大桥概况 | 第70页 |
·桥梁动力响应测试 | 第70-72页 |
·悬索桥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72-76页 |
·建模方法及单元选择 | 第72-73页 |
·材料参数及边界条件 | 第73页 |
·初始模型动力特性对比 | 第73-76页 |
·悬索桥有限元模型修正 | 第76-86页 |
·选择修正参数 | 第76-78页 |
·设置变量及构建目标函数 | 第78页 |
·优化方法对比分析 | 第78-81页 |
·优化迭代计算过程 | 第81-82页 |
·模型修正结果 | 第82-86页 |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第六章 钢桁架连续梁桥静动力有限元模型修正及程序验证 | 第88-113页 |
·公路钢桁架连续梁桥发展及结构特点 | 第88-89页 |
·钢桁架连续梁桥现场静动力试验 | 第89-94页 |
·上莘大桥概况 | 第89-91页 |
·桥梁静动力响应测试 | 第91-94页 |
·钢桁架连续梁桥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94-96页 |
·建模方法及单元选择 | 第94页 |
·材料参数及边界条件 | 第94-95页 |
·初始模型静动力响应对比 | 第95-96页 |
·钢桁架连续梁桥有限元模型修正 | 第96-104页 |
·选择修正参数 | 第96-98页 |
·设置变量及构建目标函数 | 第98页 |
·优化迭代计算过程 | 第98-100页 |
·模型修正结果 | 第100-104页 |
·车桥耦合振动程序试验验证 | 第104-111页 |
·BDANS梁格法模型输入模块 | 第106页 |
·BDANS静力分析模块验证 | 第106-108页 |
·BDANS车桥耦合振动模块试验验证 | 第108-111页 |
·本章小结 | 第111-11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13-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2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 第122-123页 |
致谢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