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湖泊、水库论文

分层型水源水库水温模拟及扬水曝气系统运行优化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1 绪论第12-29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26页
        1.2.1 湖库热分层季节性变化及对水质的影响第14-16页
        1.2.2 水温结构的模拟方法第16-21页
        1.2.3 人工混合充氧技术第21-26页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6-28页
    1.4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图第28-29页
2 金盆水库热分层及水质演变特征第29-47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9-33页
        2.1.1 研究区域概况第29-30页
        2.1.2 采样点设置第30-31页
        2.1.3 样品采集第31-32页
        2.1.4 样品测定第32-33页
    2.2 金盆水库热分层动态演变特征第33-36页
    2.3 动态分层期水质演变特征第36-45页
        2.3.1 溶解氧演变特征第36-39页
        2.3.2 浊度、pH演变特征第39-42页
        2.3.3 氮、磷营养盐演变特征第42-44页
        2.3.4 铁、锰演变特征第44-45页
    2.4 本章小结第45-47页
3 金盆水库三维水温模型的建立与应用第47-60页
    3.1 金盆水库三维水温模型的建立第47-53页
        3.1.1 MIKE3软件简介第47-48页
        3.1.2 MIKE3软件水动力学方程第48-51页
        3.1.3 MIKE3软件网格划分方法第51-52页
        3.1.4 MIKE3水动力学模型计算方法第52-53页
    3.2 金盆水库三维水温模型的验证第53-58页
        3.2.1 金盆水库地形及监测点概况第53-54页
        3.2.2 计算模型参数设置第54-56页
        3.2.3 模拟结果验证第56-58页
    3.3 本章小结第58-60页
4 基于三维水温模型的金盆水库热分层影响因素研究第60-74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60-61页
        4.1.1 采样点设置第60页
        4.1.2 热分层稳定性指数第60-61页
    4.2 历史数据分析第61-64页
        4.2.1 气象与水文数据分析第61-63页
        4.2.2 模拟工况设置第63-64页
    4.3 计算结果分析第64-72页
        4.3.1 Schmidt稳定性指数结果分析第64-67页
        4.3.2 RWCS指数计算结果分析第67-70页
        4.3.3 表层水温计算结果分析第70-72页
    4.4 本章小结第72-74页
5 扬水曝气系统混合充氧效果及混合效率研究第74-88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74-79页
        5.1.1 采样点设置第74页
        5.1.2 数据采集第74页
        5.1.3 扬水曝气系统简介第74-77页
        5.1.4 扬水曝气系统运行工况第77页
        5.1.5 水文数据分析及水温模型参数设置第77-79页
    5.2 扬水曝气系统运行效果分析第79-82页
        5.2.1 混合效果分析第79-81页
        5.2.2 充氧效果分析第81-82页
    5.3 扬水曝气系统混合效率分析第82-86页
        5.3.1 计算方法的建立第83-84页
        5.3.2 混合效率分析第84-86页
    5.4 本章小结第86-88页
6 扬水曝气系统优化运行研究第88-102页
    6.1 材料与方法第88页
        6.1.1 采样点设置第88页
        6.1.2 数据采集第88页
    6.2 热分层形成时期底部水体溶解氧量变化分析第88-94页
        6.2.1 金盆水库热分层形成过程第88-91页
        6.2.2 金盆水库热分层形成期底部水体需氧量分析第91-94页
    6.3 扬水曝气系统运行期间底部水体溶解氧量变化分析第94-96页
    6.4 人工强制混合与自然混合衔接过程探讨第96-98页
    6.5 扬水曝气系统运行优化方案第98-101页
    6.6 本章小结第101-102页
7 结论与建议第102-106页
    7.1 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第102-104页
    7.2 研究创新点第104页
    7.3 研究建议与展望第104-106页
致谢第106-108页
参考文献第108-12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第124页

论文共12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随机动态规划的混合动力汽车能量管理策略研究
下一篇:关中地区新农村建设绩效评估及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