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论文--精神病学论文--中毒性精神障碍论文

性瘾:西方的研究与中国的调查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13页
    1.1 研究内容第10页
    1.2 研究方法第10-11页
    1.3 研究意义第11-13页
第一部分 西方的研究第13-41页
    2. 性瘾的定义与争议第14-19页
        2.1 性瘾第14-16页
        2.2 强迫性性行为第16-17页
        2.3 性冲动控制障碍第17-19页
    3. 性瘾的特征与“诊断标准”第19-23页
        3.1 特征第19-21页
        3.2 “诊断标准”第21-23页
    4. 性瘾的影响第23-25页
        4.1 性瘾对个体的影响第23页
        4.2 性瘾对家庭和社会的影响第23-25页
    5. 性瘾的成因第25-30页
        5.1 机遇引起的成瘾第25-27页
        5.2 创伤和依恋引起的成瘾第27-28页
        5.3 其它原因第28-30页
            5.3.1 男性气质与性瘾第28页
            5.3.2 互联网、性倾向与性瘾第28-30页
    6. 性瘾的治疗第30-41页
        6.1 个体疗法第30-32页
            6.1.1 认知行为疗法第30-32页
            6.1.2 药物治疗第32页
        6.2 团体疗法第32-37页
            6.2.1 人际关系长期治疗小组第32-35页
            6.2.2 十二步匿名互助小组第35-36页
            6.2.3 心理教育治疗小组第36-37页
        6.3 婚姻家庭疗法第37-38页
        6.4 其它方法第38-41页
            6.4.1 30任务模型第38页
            6.4.2 综合认知行为疗法第38-39页
            6.4.3 住院计划和治疗中心第39页
            6.4.4 互联网恢复计划第39页
            6.4.5 其它疗法第39-41页
第二部分 中国的调查与分析第41-79页
    7. 自我报告性瘾者的特征第42-49页
        7.1 影响生活第43-44页
        7.2 不断寻觅新的性爱对象第44-45页
        7.3 烦躁情绪的出现第45页
        7.4 高频率的性幻想第45-46页
        7.5 丧失价值感第46页
        7.6 寻求控制性瘾的途径第46-47页
        7.7 小结第47-49页
    8. 性瘾者自我报告的“成因”的分析第49-60页
        8.1 普遍描述的成因第49-53页
            8.1.1 早期性经历第49-51页
            8.1.2 青春期接触到性信息第51-52页
            8.1.3 生活中负面情绪情感第52-53页
        8.2 非普遍性描述的“成因”第53-58页
            8.2.1 恋爱史与性瘾成因第53-54页
            8.2.2 原生家庭成长环境第54-57页
            8.2.3 生理因素第57页
            8.2.4 个性方面第57-58页
            8.2.5 多重成瘾不构成性瘾成因第58页
        8.3 小结第58-60页
    9. 受访者自我报告的负面影响及分析第60-71页
        9.1 对个人的影响第60-66页
            9.1.1 最常被提及的负面影响是:“影响工作”第60-64页
            9.1.2 自慰有害论与性瘾有害论的捆绑行销第64-66页
        9.2 对家庭和人际的影响第66-70页
            9.2.1 对伴侣关系的影响第67-68页
            9.2.2 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第68-70页
        9.3 小结第70-71页
    10. 从标签论出发分析性瘾第71-79页
        10.1 对“性”的污名态度第71-75页
        10.2 缺少正面的支持系统第75-77页
        10.3 如果社会不对性瘾污名,会怎么样?第77-78页
        10.4 小结第78-79页
11. 总结第79-81页
    11.1 结论第79-80页
    11.2 延伸的思考第80页
    11.3 未来研究的空间第80-81页
参考文献第81-86页
个人简介第86-88页
导师简介第88-90页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第90-92页
致谢第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肠癌变过程中microRNA、DNA甲基转移酶的相互调控及中药干预
下一篇:活化小胶质细胞通过proNGF-JNK-Jun信号途径诱导多巴胺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