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有机化学论文

二噻吩乙烯光致变色荧光化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8页
    1.1 引言第12页
    1.2 光致变色的发展历史第12-13页
    1.3 光致变色的定义第13-14页
    1.4 有机光致变色化合物的类型第14-18页
        1.4.1 顺反异构第14-15页
        1.4.2 质子转移第15页
        1.4.3 键的异裂第15-16页
        1.4.4 周环反应第16-18页
    1.5 二芳基乙烯类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能第18-20页
        1.5.1 二芳基乙烯类光致变色化合物的结构第18-19页
        1.5.2 二芳基乙烯类光致变色化合物的性能第19-20页
    1.6 二芳基乙烯类光致变色化合物的应用第20-26页
        1.6.1 功能化分子开关第21-23页
        1.6.2 非破坏性读出第23页
        1.6.3 分子自组装第23-24页
        1.6.4 分子逻辑门第24-25页
        1.6.5 分子器件材料第25-26页
        1.6.6 生物荧光探针第26页
    1.7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第26-28页
第二章 罗丹明-二噻吩乙烯光致变色化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第28-48页
    2.1 引言第28-29页
    2.2 实验部分第29-31页
        2.2.1 实验仪器及药品第29页
        2.2.2 细胞培养及成像第29-30页
        2.2.3 目标化合物的设计和合成路线第30-31页
    2.3 中间体及目标化合物的合成第31-34页
        2.3.1 2-甲基-5-氯噻吩的合成第31页
        2.3.2 戊二酰氯的合成第31页
        2.3.3 1,5-二(5-氯-2-甲基-3-噻吩基)-1, 5-戊二酮的合成第31-32页
        2.3.4 1,2-二(2-甲基-5-氯-3-噻吩基)环戊烯的合成第32页
        2.3.5 1,2-二(2-甲基-5-甲酰基-3-噻吩基)环戊烯的合成 (BTE-A)第32-33页
        2.3.6 罗丹明 6G 酰肼的合成第33页
        2.3.7 化合物 BTE-RD 的合成第33-34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34-47页
        2.4.1 目标化合物 BTE-RD 的表征第34-36页
        2.4.2 化合物 BTE-RD 光致变色性能研究第36-37页
        2.4.3 化合物 BTE-RD 对 Hg2+选择性第37-39页
        2.4.4 化合物 BTE-RD 对 Hg2+的响应第39-41页
        2.4.5 化合物 BTE-RD 在光和 Hg2+作用下多功能荧光开关的构建第41-44页
        2.4.6 化合物 BTE-RD 细胞成像实验第44-45页
        2.4.7 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及分析第45-47页
    2.5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三章 荧光素-二噻吩乙烯光致变色化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第48-65页
    3.1 引言第48页
    3.2 实验部分第48-49页
        3.2.1 实验仪器及药品第48-49页
        3.2.2 目标化合物的设计和合成路线第49页
    3.3 中间体及目标化合物的合成第49-51页
        3.3.1 1-(2-甲基-5-氯-3-噻吩基)-2-(2-甲基-5-甲酰基-3-噻吩基)环戊烯的合成第49-50页
        3.3.2 荧光素酰肼的合成第50页
        3.3.3 化合物 BTE-FL 的合成第50-51页
        3.3.4 化合物 BTE-DFL 的合成第51页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51-64页
        3.4.1 化合物 BTE-FL 和 BTE-DFL 的表征第51-55页
        3.4.2 化合物 BTE-FL 和 BTE-DFL 光致变色性质第55-58页
        3.4.3 化合物 BTE-FL 和 BTE-DFL 对于 ClO–的响应第58-60页
        3.4.4 化合物 BTE-FL 和 BTE-DFL 对于 ClO–的选择性第60-61页
        3.4.5 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及分析第61-64页
    3.5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第四章 D-π-2A 型二噻吩乙烯光致变色化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第65-78页
    4.1 引言第65-66页
    4.2 实验部分第66-67页
        4.2.1 实验仪器及药品第66页
        4.2.2 目标化合物 BTE-CN 的设计和合成路线第66-67页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67-77页
        4.3.1 目标化合物 BTE-CN 的表征第67-68页
        4.3.2 目标化合物 BTE-CN 光致变色性能研究第68-70页
        4.3.3 化合物 BTE-CN 对于 L-半胱氨酸以及 DL-高半胱氨酸的响应第70-72页
        4.3.4 闭环体化合物 BTE-CN 对 L-半胱氨酸以及 DL-高半胱氨酸的响应第72-73页
        4.3.5 多响应开关的构建第73-75页
        4.3.6 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及分析第75-77页
    4.4 本章小结第77-78页
第五章 基于二噻吩乙烯荧光开关体系的构建及在光信息存储的应用研究第78-88页
    5.1 引言第78-79页
    5.2 实验部分第79页
        5.2.1 实验仪器及药品第79页
        5.2.2 聚合物薄膜制备第79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79-87页
        5.3.1 目标化合物 BTE-A 的光致变色性能第79-80页
        5.3.2 罗丹明 B 的光物理和光化学性质第80-81页
        5.3.3 光致变色化合物和荧光化合物比例探索第81-83页
        5.3.4 化合物 BTE-A 和罗丹明 B 荧光开关体系构筑第83-85页
        5.3.5 BTE-A/RB/PMMA 聚合物薄膜光存储第85-87页
    5.4 本章小结第87-88页
结论第88-89页
参考文献第89-10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00-102页
致谢第102-103页
附件第103页

论文共10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辣根过氧化物酶催化聚合磺甲基化木质素的研究
下一篇: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佳木斯市水资源优化配置仿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