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0. 前言 | 第14-29页 |
0.1. 细菌感染治疗现状及困境 | 第14页 |
0.2. 细菌群体感应与抗毒性疗法 | 第14-15页 |
0.3. 细菌群体感应系统构架 | 第15-22页 |
0.3.1. AI-1 群体感应系统 | 第15-19页 |
0.3.2. AI-2 群体感应系统 | 第19-20页 |
0.3.3. AI-3 群体感应系统 | 第20-21页 |
0.3.4. 革兰氏阳性细菌中的群体感应系统 | 第21页 |
0.3.5. 其他群体感应系统 | 第21-22页 |
0.4. 群体感应抑制剂的筛选 | 第22-27页 |
0.4.1. 细菌 QS 指示菌株 | 第23-25页 |
0.4.2. 细菌群体感应抑制剂 | 第25-27页 |
0.5. 以细菌群体感应系统为靶点研发新型抗菌药物 | 第27-28页 |
0.6.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8-29页 |
1. 海洋微生物的分离培养、活性筛选及种属鉴定 | 第29-48页 |
1.1. 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 第30-31页 |
1.1.1. 实验样品及试剂 | 第30页 |
1.1.2. 主要实验仪器 | 第30页 |
1.1.3. 筛选模型与使用菌株 | 第30-31页 |
1.2.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31-35页 |
1.2.1. 样品采集 | 第31页 |
1.2.2. 样品处理 | 第31-32页 |
1.2.3. 海洋微生物发酵粗提物制备 | 第32页 |
1.2.4. 细菌 QSI 筛选方法 | 第32-33页 |
1.2.5. 海洋真菌种属鉴定 | 第33-35页 |
1.3. 实验结果 | 第35-47页 |
1.3.1. 样品采集 | 第35页 |
1.3.2. 海洋真菌、放线菌及酵母菌的分离纯化 | 第35-36页 |
1.3.3. 抗细菌 QS 活性菌株的筛选 | 第36-38页 |
1.3.4. 海洋真菌种属鉴定及系统发育进化树绘制 | 第38-47页 |
1.4. 讨论 | 第47页 |
小结 | 第47-48页 |
2.Aspergillus sp. SY029 发酵培养及活性化合物分离鉴定 | 第48-69页 |
2.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 第48-50页 |
2.1.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48-49页 |
2.1.2. 试剂及培养基 | 第49页 |
2.1.3. 实验菌株 | 第49-50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50-56页 |
2.2.1. 菌株发酵培养基粗提物浸膏的制备 | 第50页 |
2.2.2. 发酵粗提物中 QSI 的分离纯化 | 第50-51页 |
2.2.3. 生物自显影技术追踪活性化合物 | 第51-52页 |
2.2.4. 铜绿假单胞菌 PAOI 生长曲线绘制 | 第52页 |
2.2.5. 铜绿假单胞菌毒力因子检测 | 第52-53页 |
2.2.6. 铜绿假单胞菌 swarming 运动检测 | 第53页 |
2.2.7. 大肠杆菌中 las 系统和 PQS 系统异源表达检测 | 第53-54页 |
2.2.8. 铜绿假单胞菌 QS 相关基因 mRNA 表达水平 | 第54-56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56-68页 |
2.3.1. Aspergillus sp. SY029 发酵粗提物浸膏制备 | 第56页 |
2.3.2. Aspergillus sp. SY029 发酵粗提物活性成分初步分析 | 第56-58页 |
2.3.3. Aspergillus sp. SY029 中 QSI 的活性追踪分离 | 第58-59页 |
2.3.4. 化合物 YD-5-3 初步活性检测 | 第59-60页 |
2.3.5. 化合物 YD-5-3 结构解析 | 第60-63页 |
2.3.6. 手性碳旋光度检测 | 第63页 |
2.3.7. 丁内酯-I 群体感应活性评价 | 第63-68页 |
2.4. 讨论 | 第68页 |
小结 | 第68-69页 |
3. 中药来源群体感应抑制剂的筛选及活性评价 | 第69-86页 |
3.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 第69-70页 |
3.1.1. 实验材料及试剂 | 第69-70页 |
3.1.2. 实验仪器 | 第70页 |
3.1.3. 实验用培养基和溶液 | 第70页 |
3.1.4. 筛选模型与使用菌株 | 第70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70-73页 |
3.2.1. 中药材处理方法 | 第70-71页 |
3.2.2. 中药提取物 QS 抑制活性检测 | 第71页 |
3.2.3. 细菌生长曲线绘制 | 第71页 |
3.2.4. 紫色杆菌紫色菌素产量检测 | 第71页 |
3.2.5. 紫色杆菌生物被膜定量检测 | 第71-72页 |
3.2.6. 紫色杆菌 QS 相关基因 mRNA 检测 | 第72页 |
3.2.7. 铜绿假单菌毒力因子检测 | 第72页 |
3.2.8. 铜绿假单胞菌 swarming 运动检测 | 第72-73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73-84页 |
3.3.1. 中药来源 QSI 初步筛选 | 第73-74页 |
3.3.2. 牡丹皮中活性成分确定及活性鉴定 | 第74-78页 |
3.3.3. 秦皮中活性化合物确定及活性评价 | 第78-84页 |
3.4. 讨论 | 第84-85页 |
小结 | 第85-86页 |
4. 总结与展望 | 第86-87页 |
4.1 成果总结 | 第86页 |
4.2 课题展望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5页 |
附录 | 第95-100页 |
附录 1 常用培养基配制方法 | 第95-97页 |
附录 2 常用试剂、溶液配制方法 | 第97-98页 |
附录 3 常用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 | 第98-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01-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