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气扶阳腹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观察
| 摘要 | 第3-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目录 | 第10-12页 |
| 引言 | 第12-14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14-19页 |
|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血管性痴呆的认识 | 第14-16页 |
| 一、概述 | 第14页 |
| 二、发病机制 | 第14-15页 |
| 三、分类 | 第15页 |
| 四、治疗 | 第15-16页 |
| 第二节 祖国医学对血管性痴呆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 一、中医病因病机 | 第16页 |
| 二、中医治疗 | 第16-17页 |
| 三、其他治疗方法 | 第17-19页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19-29页 |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第19页 |
| 一、病例来源 | 第19页 |
| 二、纳入标准 | 第19页 |
| 三、排除标准 | 第19页 |
| 四、脱落病例 | 第19页 |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 一、分组方法 | 第19-20页 |
| 二、治疗方法 | 第20页 |
| 四、观察指标 | 第20页 |
| 五、安全性指标 | 第20页 |
| 六、疗效指标 | 第20-21页 |
| 七、疗效评价 | 第21页 |
| 八、安全性观察 | 第21页 |
| 九、数据统计与管理 | 第21页 |
| 第三节 临床结果与统计学分析 | 第21-29页 |
| 一、一般治疗 | 第21页 |
| 二、两组治疗前一般情况可比性分析 | 第21-25页 |
| 三、两组治疗后患者情况的比较 | 第25-28页 |
| 四、两组治疗后安全指标及不良反应比较 | 第28-29页 |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29-33页 |
| 一、调气扶阳腹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理论依据及优势 | 第29-30页 |
| 二、量表选择依据 | 第30-31页 |
| 三、临床疗效分析 | 第31页 |
| 四、存在问题与展望 | 第31-33页 |
| 结论 | 第33-34页 |
| 参考文献 | 第34-37页 |
| 附录 | 第37-46页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46-47页 |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