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河水库富营养化模拟与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1.1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1.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7页 |
1.2.1 水体富营养化的概念 | 第11-12页 |
1.2.2 水动力学数值模型的研究概况 | 第12-14页 |
1.2.3 富营养化模型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水库水动力及富营养化研究 | 第20-40页 |
2.1 水库的水流特性 | 第20页 |
2.2 水库水动力模型 | 第20-23页 |
2.2.1 浅水流动的三维模型 | 第20-22页 |
2.2.2 浅水流动的二维模型 | 第22-23页 |
2.3 水库水质模型 | 第23-24页 |
2.3.1 物质输移扩散三维模型 | 第23页 |
2.3.2 物质输移扩散二维模型 | 第23-24页 |
2.4 水库富营养化主要生命活动过程 | 第24-35页 |
2.4.1 浮游植物碳(PC) | 第24-26页 |
2.4.2 浮游植物氮(PN) | 第26页 |
2.4.3 浮游植物磷(PP) | 第26-27页 |
2.4.4 叶绿素a含量(CH) | 第27页 |
2.4.5 浮游动物碳(ZC) | 第27-28页 |
2.4.6 腐质碳(DC) | 第28-29页 |
2.4.7 腐质氮(DN) | 第29-30页 |
2.4.8 腐质磷(DP) | 第30页 |
2.4.9 无机氮(IN) | 第30-32页 |
2.4.10 无机磷(IP) | 第32-33页 |
2.4.11 溶解氧(DO) | 第33-34页 |
2.4.12 底栖植物碳(BC) | 第34-35页 |
2.5 模型参数与定解条件 | 第35-40页 |
2.5.1 模型参数 | 第35-37页 |
2.5.2 定解条件 | 第37-40页 |
第三章 水库富营养化耦合模型建立及求解方法 | 第40-48页 |
3.1 水库富营养化耦合模型的建立 | 第40-42页 |
3.2 水库富营养化耦合模型的求解方法 | 第42-48页 |
3.2.1 数值模拟方法 | 第42-44页 |
3.2.2 空间离散 | 第44-46页 |
3.2.3 时间积分 | 第46-48页 |
第四章 汾河水库富营养化模拟研究 | 第48-78页 |
4.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48-51页 |
4.1.1 地理位置 | 第48页 |
4.1.2 气候特点 | 第48-49页 |
4.1.3 补水方式及水质 | 第49-51页 |
4.2 汾河水库富营养化耦合模型的建立 | 第51-60页 |
4.2.1 模拟区域范围确定 | 第51页 |
4.2.2 数值模拟网格系统 | 第51页 |
4.2.3 数值地形的生成 | 第51-53页 |
4.2.4 汾河水库富营养化耦合模型的基本组成 | 第53-55页 |
4.2.5 汾河水库富营养化耦合模拟的定解条件 | 第55-60页 |
4.3 汾河水库富营养化耦合模型的率定与验证 | 第60-62页 |
4.4 汾河水库水动力模拟及结果分析 | 第62-68页 |
4.4.1 进出水的影响 | 第62-67页 |
4.4.2 风力的作用 | 第67-68页 |
4.5 汾河水库富营养化模拟及结果分析 | 第68-78页 |
4.5.1 情景设置 | 第68页 |
4.5.2 图例规定 | 第68-69页 |
4.5.3 模拟输出结果 | 第69-76页 |
4.5.4 结果分析 | 第76-78页 |
第五章 汾河水库富营养化评价及防治对策 | 第78-80页 |
5.1 富营养化评价 | 第78页 |
5.2 富营养化防治对策 | 第78-80页 |
5.2.1 对污染源的控制 | 第78-79页 |
5.2.2 建立汾河水库生态工程 | 第79-8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80-82页 |
6.1 结论 | 第80-81页 |
6.2 建议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致谢 | 第86-8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