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表 | 第3-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图目录 | 第13-14页 |
表目录 | 第14-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0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5页 |
1.1.1 中低产田比例较高 | 第15页 |
1.1.2 政府高度重视中低产田改造 | 第15页 |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1.2.1 中低产田改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 | 第15页 |
1.2.2 东北地区中低产田改良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 | 第15-16页 |
1.2.3 东北地区中低产田改良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措施 | 第16页 |
1.2.4 东北地区中低产田改良是增强农业抗灾能力的需要 | 第16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3.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4 论文结构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研究方法 | 第20-26页 |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20-21页 |
2.1.1 中低产田 | 第20页 |
2.1.2 中低产田区 | 第20页 |
2.1.3 中低产田改造 | 第20-21页 |
2.2 中低产田划分方法研究 | 第21-23页 |
2.2.1 平均产量法 | 第21页 |
2.2.2 障碍因素法 | 第21页 |
2.2.3 地力等级法 | 第21-23页 |
2.2.4 三种方法优缺点比较 | 第23页 |
2.3 中低产田治理模式研究 | 第23-26页 |
2.3.1 渍涝地综合治理模式 | 第23-24页 |
2.3.2 侵蚀地综合治理模式 | 第24页 |
2.3.3 盐碱地综合治理模式 | 第24页 |
2.3.4 风沙地综合治理模式 | 第24-25页 |
2.3.5 白浆土综合治理模式 | 第25-26页 |
第三章 东北地区中低产田类型划分与障碍因素分析 | 第26-34页 |
3.1 基于平均单产法中低产田的划分及分布 | 第26-27页 |
3.1.1 中产田区分布区域 | 第26-27页 |
3.1.2 低产田区分布区域 | 第27页 |
3.2 基于障碍因素法中低产田划分及分布 | 第27-30页 |
3.2.1 东北不同类型中低产田特点 | 第27-29页 |
3.2.2 东北地区不同类型中低产田空间分布 | 第29-30页 |
3.3 中低产田障碍因素分析 | 第30-34页 |
3.3.1 渍涝型 | 第30-31页 |
3.3.2 瘠薄型 | 第31页 |
3.3.3 侵蚀型 | 第31-32页 |
3.3.4 盐碱型 | 第32-33页 |
3.3.5 风沙型 | 第33-34页 |
第四章 基于县域尺度的东北中低产田区域变化分析 | 第34-44页 |
4.1 东北地区中低产田区时空分布特征 | 第34-38页 |
4.1.1 东北中低产田区时间分布特征 | 第34-36页 |
4.1.2 东北中低产田区空间变化特征 | 第36-38页 |
4.2 影响东北地区中低产田区变化因素简析 | 第38-44页 |
4.2.1 气候因素 | 第39-40页 |
4.2.2 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因素 | 第40-41页 |
4.2.3 农业技术进步因素 | 第41页 |
4.2.4 种植结构的调整 | 第41页 |
4.2.5 资金投入与政策因素 | 第41-44页 |
第五章 案例分析—以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瘠薄中低产田综合治理为例 | 第44-51页 |
5.1 研究区自然社会经济状况 | 第44-45页 |
5.1.1 地形地貌 | 第44-45页 |
5.1.2 气候 | 第45页 |
5.1.3 土地资源 | 第45页 |
5.1.4 农业状况 | 第45页 |
5.2 瘠薄褐土中低产田障碍因素分析 | 第45-47页 |
5.2.1 耕层变薄,犁底层增厚 | 第45-46页 |
5.2.2 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养分贫瘠 | 第46页 |
5.2.3 土壤板结严重,硬度增加 | 第46页 |
5.2.4 保水力差,干旱易发生 | 第46-47页 |
5.3 阜蒙县瘠薄中低产田综合治理模式的构建 | 第47-48页 |
5.3.1 “深耕-秸秆集中深还田-覆膜”综合治理模式 | 第47-48页 |
5.3.2 综合治理模式技术要点 | 第48页 |
5.4 综合治理模式配套政策分析 | 第48-49页 |
5.4.1 加大中低产田治理资金投入力度,提高治理补助标准 | 第48页 |
5.4.2 加大农业科学技术的投入与推广的力度 | 第48页 |
5.4.3 加大宣传力度 | 第48-49页 |
5.4.4 强化组织协调能力 | 第49页 |
5.5 “深耕-秸秆集中深还田-覆膜”综合治理模式效果分析 | 第49-51页 |
5.5.1 水肥利用效率提升 | 第49-50页 |
5.5.2 增产增效明显 | 第50-5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1-53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51-52页 |
6.1.1 不同方法划分中低产田数量比较 | 第51页 |
6.1.2 东北地区中低产田空间分布分析 | 第51页 |
6.1.3 东北地区中低产田区时空变化分析 | 第51-52页 |
6.1.4 影响东北地区中低产田区变化的因素 | 第52页 |
6.1.5 瘠薄褐土中低产田综合治理模式 | 第52页 |
6.2 讨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作者简历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