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1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28页 |
1.1 镍的应用和消费 | 第11页 |
1.2 镍工业生产现状 | 第11-12页 |
1.3 硫化镍电解精炼工艺 | 第12-15页 |
1.4 镍电解阳极液除铜方法综述 | 第15-23页 |
1.4.1 镍粉置换法 | 第15-16页 |
1.4.2 电沉积法除铜 | 第16-17页 |
1.4.3 萃取与离子交换法除铜 | 第17-18页 |
1.4.4 硫化法沉淀除铜 | 第18-23页 |
1.5 现有除铜方法的总结 | 第23-24页 |
1.6 课题的提出和意义 | 第24-28页 |
2 无定型硫化锰除铜 | 第28-41页 |
2.1 无定型硫化锰的制备 | 第28-31页 |
2.1.1 实验原料 | 第28页 |
2.1.2 实验装置与仪器 | 第28-29页 |
2.1.3 无定型硫化锰的制备方法 | 第29-30页 |
2.1.4 硫化锰的性质表征 | 第30-31页 |
2.2 无定型硫化锰除铜工艺研究 | 第31-33页 |
2.2.1 实验原料与设备 | 第31页 |
2.2.2 实验方法 | 第31-33页 |
2.3 除铜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3-40页 |
2.3.1 除铜渣XRD分析 | 第33页 |
2.3.2 活性MnS用量对除铜效果的影响 | 第33-35页 |
2.3.3 除铜温度对于除铜效果的影响 | 第35-36页 |
2.3.4 除铜时间对除铜效果的影响 | 第36-37页 |
2.3.5 pH对除铜效果的影响 | 第37-38页 |
2.3.6 MnS除铜放大实验的研究 | 第38-39页 |
2.3.7 镍电解液除锰研究 | 第39-4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3 无定型硫化亚铁除铜 | 第41-51页 |
3.1 无定型硫化亚铁的制备 | 第41-43页 |
3.1.1 实验原料 | 第41页 |
3.1.2 实验装置与仪器 | 第41页 |
3.1.3 活性FeS的制备方法 | 第41-42页 |
3.1.4 合成FeS的表征 | 第42-43页 |
3.2 活性硫化亚铁除铜 | 第43-44页 |
3.2.1 实验原料与设备 | 第43-44页 |
3.2.2 实验方法 | 第44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4-50页 |
3.3.1 活性FeS用量与除铜后液铜浓度及渣中铜镍比的关系 | 第44-45页 |
3.3.2 pH对除铜后液铜浓度及渣中铜镍比的影响 | 第45-47页 |
3.3.3 除铜时间对除铜后液铜浓度及渣中铜镍比的影响 | 第47-48页 |
3.3.4 除铜温度对除铜后液铜浓度及渣中铜镍比的影响 | 第48-49页 |
3.3.5 放大实验 | 第49-5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4 硫化法除铜渣的再处理 | 第51-57页 |
4.1 除铜渣的制备(Cu/Ni<15) | 第51-52页 |
4.2 CuSO_4溶液对除铜渣的再处理 | 第52-53页 |
4.2.1 实验原料和装置 | 第52页 |
4.2.2 实验方法 | 第52-53页 |
4.3 陈化时间对除铜渣再处理的影响 | 第53页 |
4.4 反应温度对除铜渣再处理的影响 | 第53-54页 |
4.5 反应时间对除铜渣再处理的影响 | 第54-55页 |
4.6 液固比对除铜渣再处理的影响 | 第55页 |
4.7 pH值对除铜渣再处理的影响 | 第55-56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5 结论及建议 | 第57-59页 |
5.1 结论 | 第57-58页 |
5.2 建议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