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目录 | 第7-9页 |
| 1 绪论 | 第9-19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2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 1.2.1 冻土形变模型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1.2.2 InSAR技术反演冻土活动层厚度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 1.3 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7页 |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 1.5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18-19页 |
| 2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技术原理 | 第19-24页 |
| 2.1 D-InSAR技术方法 | 第19-20页 |
| 2.2 SBAS-InSAR技术方法 | 第20-23页 |
| 2.3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 3 顾及气候因子的SBAS-InSAR冻土形变模型研究 | 第24-37页 |
| 3.1 引言 | 第24-25页 |
| 3.2 顾及气候因子的冻土形变模型建模 | 第25-26页 |
| 3.2.1 外部环境因素 | 第25页 |
| 3.2.2 内部因素 | 第25-26页 |
| 3.3 顾及气候因子的SBAS-InSAR冻土形变模型解算 | 第26-28页 |
| 3.4 研究区域概况及实验数据 | 第28-31页 |
| 3.4.1 研究区域概括 | 第28-29页 |
| 3.4.2 冻土区实验数据 | 第29-31页 |
| 3.5 冻土形变结果分析 | 第31-36页 |
| 3.5.1 区域冻土形变结果分析 | 第31-34页 |
| 3.5.2 典型地物点形变结果分析 | 第34-35页 |
| 3.5.3 顾及气候因子形变模型精度评价 | 第35-36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4 基于SBAS-InSAR的青藏高原冻土活动层厚度监测 | 第37-47页 |
| 4.1 引言 | 第37-38页 |
| 4.2 基于短基线集技术的冻土活动层厚度反演 | 第38-41页 |
| 4.2.1 基于SBAS-InSAR技术的地表形变监测 | 第38页 |
| 4.2.2 天然地表下冻土融深度反演 | 第38-40页 |
| 4.2.3 冻土上限的确定 | 第40-41页 |
| 4.3 天然冻土区活动层厚度反演实例应用 | 第41-46页 |
| 4.3.1 研究区概况 | 第41-42页 |
| 4.3.2 冻土活动层厚度反演结果 | 第42-45页 |
| 4.3.3 冻土活动层厚度变化规律分析 | 第45-46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5 总结与展望 | 第47-49页 |
| 5.1 论文工作总结 | 第47-48页 |
| 5.2 存在的不足 | 第48页 |
| 5.3 未来工作建议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56-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