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丘陵区梯田土壤有机碳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2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22页 |
1.2.1 土壤有机碳储量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2 土壤有机碳固碳速率研究 | 第15-16页 |
1.2.3 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因素 | 第16-18页 |
1.2.4 土壤固碳机制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2.5 土壤固碳研究方法 | 第19-22页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2-30页 |
2.1 研究目标 | 第22页 |
2.2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2.3 材料与方法 | 第22-30页 |
2.3.1 研究区概况 | 第22-25页 |
2.3.1.1 地貌特征 | 第23-24页 |
2.3.1.2 气候条件 | 第24页 |
2.3.1.3 土壤类型 | 第24页 |
2.3.1.4 农业水文 | 第24-25页 |
2.3.2 样点选择与样品采集 | 第25-27页 |
2.3.2.1 样点分布 | 第25-26页 |
2.3.2.2 样品采集 | 第26-27页 |
2.3.2.3 基础数值图件及相关资料 | 第27页 |
2.3.3 分析方法 | 第27-28页 |
2.3.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28页 |
2.3.5 技术路线 | 第28-30页 |
第三章 梯田土壤有机碳时空分布 | 第30-40页 |
3.1 土壤有机碳累积动态 | 第30-35页 |
3.1.1 有机碳的时间变化特征 | 第30-33页 |
3.1.2 不同土壤类型有机碳的分布 | 第33-35页 |
3.1.3 不同地形地貌有机碳的分布 | 第35页 |
3.2 土壤有机碳固存的影响因素 | 第35-37页 |
3.3 讨论 | 第37-39页 |
3.4 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土壤容重变异性及其与土壤有机碳相关性 | 第40-45页 |
4.1 容重的时空分布 | 第40-43页 |
4.1.1 土壤容重随梯田年限的变化特征 | 第40-41页 |
4.1.2 不同土壤类型下土壤容重的分布特征 | 第41-43页 |
4.1.3 不同海拔与坡向下容重的变化 | 第43页 |
4.1.4 土壤容重与有机碳的相关性 | 第43页 |
4.2 讨论 | 第43-44页 |
4.3 小结 | 第44-45页 |
第五章 土壤团聚体特征及其与土壤有机碳相关性 | 第45-54页 |
5.1 梯田土壤团聚体含量特征 | 第45-49页 |
5.1.1 土壤团聚体组成 | 第45-48页 |
5.1.2 团聚体稳定性 | 第48-49页 |
5.2 水稳性团聚体时空分布 | 第49-50页 |
5.2.1 不同梯田年限水稳性团聚体分布 | 第49页 |
5.2.2 不同土壤类型水稳性团聚体分布 | 第49-50页 |
5.2.3 不同地形地貌水稳性团聚体分布 | 第50页 |
5.3 团聚体与土壤有机碳的相关性 | 第50-51页 |
5.4 讨论 | 第51-52页 |
5.5 小结 | 第52-54页 |
第六章 梯田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组分特征 | 第54-62页 |
6.1 梯田土壤团聚体有机碳时空分布 | 第54-60页 |
6.1.1 团聚体有机碳变化动态 | 第54-57页 |
6.1.2 不同土壤类型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变化 | 第57-58页 |
6.1.3 不同地形地貌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变化 | 第58-60页 |
6.2 团聚体有机碳与土壤有机碳的相关性 | 第60页 |
6.3 讨论 | 第60-61页 |
6.4 小结 | 第61-62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62-63页 |
7.2 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作者简介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