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0 引言 | 第11-21页 |
0.1 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0.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0.1.2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0.2 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0.2.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2-14页 |
0.2.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4-16页 |
0.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0.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0.4.1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0.4.2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0.5 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 | 第20-21页 |
1 理论基础及方法选择 | 第21-36页 |
1.1 SCP 范式理论 | 第21-22页 |
1.1.1 SCP 范式理论主要流派 | 第21-22页 |
1.1.2 对产业组织理论流派的简要述评 | 第22页 |
1.2 SCP 概念界定及三者关系 | 第22-24页 |
1.2.1 S-C-P 概念界定 | 第22-23页 |
1.2.2 S-C-P 三者关系 | 第23-24页 |
1.3 效率的测度方法 | 第24-33页 |
1.3.1 效率内涵及经济意义 | 第24-27页 |
1.3.2 效率的主要测度方法 | 第27-28页 |
1.3.3 本文对效率测算模型的选择 | 第28-33页 |
1.4 因素关联程度分析方法 | 第33-36页 |
1.4.1 灰色绝对关联度 | 第34页 |
1.4.2 灰色相对关联度 | 第34-35页 |
1.4.3 灰色综合关联度 | 第35-36页 |
2 我国银行卡产业的 SCP 分析 | 第36-53页 |
2.1 我国银行卡产业简介 | 第36-38页 |
2.2 银行卡市场结构分析 | 第38-45页 |
2.2.1 我国银行卡市场集中度 | 第38-42页 |
2.2.2 我国银行卡市场产品差异化 | 第42-43页 |
2.2.3 我国银行卡市场进入壁垒 | 第43-45页 |
2.3 银行卡市场行为分析 | 第45-50页 |
2.3.1 我国银行卡市场价格行为 | 第45-49页 |
2.3.2 我国银行卡市场非价格行为 | 第49-50页 |
2.4 银行卡市场绩效分析 | 第50-53页 |
3 基于 S-C-P 的我国银行卡产业效率实证分析 | 第53-72页 |
3.1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 第53页 |
3.2 投入产出变量选取 | 第53-55页 |
3.2.1 投入产出变量选定 | 第53-55页 |
3.2.2 相关性分析 | 第55页 |
3.3 环境变量的选取 | 第55-56页 |
3.4 产业效率的实证测度 | 第56-66页 |
3.4.1 第一阶段传统 DEA 模型分析 | 第56-61页 |
3.4.2 第二阶段 SFA 回归分析 | 第61-63页 |
3.4.3 第三阶段 DEA 效率测算及结果分析 | 第63-66页 |
3.5 基于 S-C-P 的银行卡产业效率分析 | 第66-72页 |
3.5.1 基于结构的效率分析 | 第66-68页 |
3.5.2 基于行为的效率分析 | 第68-69页 |
3.5.3 基于绩效的效率分析 | 第69-72页 |
4 提高银行卡产业效率的建议 | 第72-74页 |
4.1 促进市场化有效竞争 | 第72页 |
4.2 完善银行卡产业法律法规 | 第72页 |
4.3 改善定价策略 | 第72-73页 |
4.4 强化产品创新及营销宣传 | 第73页 |
4.5 提升受理环境质量 | 第73页 |
4.6 改善银行卡产品结构 | 第73-74页 |
5 结论及展望 | 第74-77页 |
5.1 最终结论 | 第74-75页 |
5.2 展望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附录 | 第80-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个人简历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