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6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7-8页 |
1. 历史性——批评和自我批评作风形成的基本脉络 | 第7-8页 |
2. 现实性——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以整风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 第8页 |
(二) 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8-13页 |
1. 普及宣传批评和自我批评作风的研究 | 第8-10页 |
2. 批评和自我批评作风理论体系的研究 | 第10-11页 |
3. 延安时期党内民主研究和延安整风的研究 | 第11页 |
4. 以“三讲”教育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背景的研究 | 第11-12页 |
5. 纵向考察中国共产党培育批评和自我批评作风历史的研究 | 第12-13页 |
(三)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1. 延安时期 | 第13页 |
2. 批评和自我批评作风 | 第13-14页 |
(四) 创新之处和不足 | 第14-16页 |
1. 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2. 不足之处 | 第15-16页 |
一、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培育批评和自我批评作风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 第16-28页 |
(一)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培育批评和自我批评作风的必要性 | 第16-22页 |
1. 确保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要求 | 第16-18页 |
2. 总结党内斗争教训的要求 | 第18-19页 |
3. 转变思想路线的要求 | 第19-22页 |
(二)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培育批评和自我批评作风的可能性 | 第22-28页 |
1. 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 | 第22-23页 |
2. 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 第23-25页 |
3. 中国共产党先前的探索经验 | 第25-28页 |
二、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培育批评和自我批评作风的历史考察 | 第28-39页 |
(一)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培育批评和自我批评作风的理论探索 | 第28-32页 |
1. 《矛盾论》的发表,为培育批评和自我批评作风奠定方法论基础 | 第28-29页 |
2. 厘清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关系,将自我批评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 第29-30页 |
3. 提出“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宗旨,确定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对象、目的、原则 | 第30-32页 |
(二)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培育批评和自我批评作风的实践过程 | 第32-39页 |
1. 学习文件,领会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价值标准 | 第32-33页 |
2. 克服阻碍,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 第33-35页 |
3. 审干、抢救运动——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曲折及纠正 | 第35-37页 |
4. 《历史决议》的通过和七大的召开,批评和自我批评作风形成的标志 | 第37-39页 |
三、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培育批评和自我批评作风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启示 | 第39-50页 |
(一) 历史意义 | 第39-43页 |
1. 促进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范围内的确立 | 第39-40页 |
2. 探索了加强党性修养的新途径 | 第40-41页 |
3. 开创了一条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路径 | 第41-43页 |
(二) 现实启示 | 第43-50页 |
1. “三大作风”是个整体——密切联系群众必须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 第43-45页 |
2. “五大建设”是个整体——开展好批评和自我批评需要“组合拳” | 第45-47页 |
3. 探索新媒体环境下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路径 | 第47-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7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