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居住区规划论文

乌鲁木齐适宜老年人的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探索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绪论第9-22页
    1.1 研究背景第9-15页
        1.1.1 全球人口老龄化第9-10页
        1.1.2 中国人口老龄化第10-14页
        1.1.3 空间状况与需求的矛盾第14-15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5-16页
        1.2.1 研究目的第15页
        1.2.2 研究意义第15-16页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6-19页
        1.3.1 国外研究综述第16-18页
        1.3.2 国内研究综述第18-19页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9-21页
    1.5 论文结构框架图第21-22页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老年人需求分析第22-44页
    2.1 概念界定第22-24页
        2.1.1 老年人第22-23页
        2.1.2 人口老龄化第23页
        2.1.3 居住区第23-24页
    2.2 老年人的生理变化及需求第24-32页
        2.2.1 老年人的生理变化第24-29页
        2.2.2 老年人对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的生理需求第29-32页
    2.3 老年人的心理变化及需求第32-39页
        2.3.1 老年人的心理变化第32-37页
        2.3.2 老年人对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的心理需求第37-39页
    2.4 老年人的行为活动特征第39-44页
        2.4.1 老年人行为活动变化第39-40页
        2.4.2 老年人行为活动内容第40-41页
        2.4.3 老年人的行为活动范围第41-42页
        2.4.4 老年人的行为活动特点第42-44页
第3章 对乌鲁木齐市居住区的公共空间环境调查分析第44-70页
    3.1 乌鲁木齐市概况第44-46页
        3.1.1 乌鲁木齐市基本概况第44-45页
        3.1.2 乌鲁木齐市自然气候第45页
        3.1.3 乌鲁木齐市人口老龄化情况第45-46页
    3.2 北新佳境小区调研第46-51页
        3.2.1 概况第46页
        3.2.2 调研分析第46-51页
    3.3 天山花园小区调研第51-57页
        3.3.1 概况第51页
        3.3.2 调研分析第51-57页
    3.4 凤凰城小区调研第57-61页
        3.4.1 概况第57页
        3.4.2 调研分析第57-61页
    3.5 建工师家属院调研第61-67页
        3.5.1 概况第61页
        3.5.2 调研分析第61-67页
    3.6 小结: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适老化不足第67-70页
第4章 鲁木齐市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的设计目标及原则第70-76页
    4.1 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目标第70-72页
        4.1.1 舒适健康的环境第70-71页
        4.1.2 “以人为本”的安全第71页
        4.1.3 合理的空间层次第71页
        4.1.4 良好的交通环境第71-72页
        4.1.5 可参与的景观第72页
    4.2 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原则第72-76页
        4.2.1. 符合相应的设计规范第72-73页
        4.2.2. 弥补性原则第73页
        4.2.3. 地域性原则第73-74页
        4.2.4. 多样性原则第74页
        4.2.5. 可达性原则第74-75页
        4.2.6. 健康、舒适性原则第75页
        4.2.7. 易于交往性原则第75-76页
第5章 乌鲁木齐市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的设计内容第76-107页
    5.1 居住区公共空间分类规划设计第76-103页
        5.1.1 社会交往空间第76-80页
        5.1.2 坐息、观赏空间第80-91页
        5.1.3 活动健身空间第91-95页
        5.1.4 步行道路空间第95-103页
    5.2 场地人工设施第103-107页
        5.2.1 出入口第103-104页
        5.2.2 照明第104-105页
        5.2.3 标识第105-107页
总结与展望第107-109页
参考文献第109-111页
发表文章及参加项目情况第111-112页
致谢第112页

论文共11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降雨入渗条件下带排水管的挡土墙渗流场模拟及其稳定性分析
下一篇:十字形截面方钢管混凝土组合异形柱压弯性能研究及可靠度和优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