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缓蚀剂概述 | 第7-18页 |
1.1 缓蚀剂定义 | 第7页 |
1.2 缓蚀剂特点及其优点 | 第7-8页 |
1.3 缓蚀剂分类及缓蚀机理 | 第8-11页 |
1.3.1 按化学组成分类 | 第9页 |
1.3.2 按电化学原理分类 | 第9-10页 |
1.3.3 缓蚀剂的物理化学机理 | 第10-11页 |
1.4 缓蚀剂的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1.5 缓蚀剂发展历程及未来发展方向 | 第13-14页 |
1.6 有色金属锌的特点 | 第14-15页 |
1.7 有色金属铝的特点 | 第15页 |
1.8 硝酸介质的特点 | 第15-16页 |
1.9 有色金属的缓蚀技术 | 第16-17页 |
1.9.1 介质处理法 | 第16页 |
1.9.2 阴极保护法 | 第16页 |
1.9.3 阳极保护法 | 第16页 |
1.9.4 腐蚀剂防腐 | 第16-17页 |
1.9.5 涂料防护 | 第17页 |
1.9.6 金属涂层防护 | 第17页 |
1.10 本文的选题意义,研究内容和创新性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单组分缓蚀剂的筛选 | 第18-25页 |
2.1 仪器、试剂和实验方法 | 第18-21页 |
2.1.1 仪器 | 第18页 |
2.1.2 试剂 | 第18-20页 |
2.1.3 实验方法 | 第20-21页 |
2.1.4 实验条件 | 第21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21-24页 |
2.3 结论 | 第24-25页 |
第三章 有色金属单组分缓蚀剂的缓蚀性能研究 | 第25-38页 |
3.1 硝酸中有色金属锌的缓蚀剂性能研究的实验仪器、实验试剂和实验方法 | 第25-26页 |
3.1.1 实验使用仪器 | 第25页 |
3.1.2 实验试剂 | 第25页 |
3.1.3 实验方法 | 第25-26页 |
3.2 硝酸中锌缓蚀剂性能研究的结果与讨论 | 第26-32页 |
3.2.1 不同温度、不同浓度下十二烷基磺酸钠的缓蚀作用 | 第26-27页 |
3.2.2 十二烷基磺酸钠的吸附热力学 | 第27-29页 |
3.2.3 吸附过程重要的热力学函数增量 | 第29-30页 |
3.2.4 极化曲线 | 第30-32页 |
3.3 硝酸中铝的缓蚀剂实验部分 | 第32-33页 |
3.3.1 仪器 | 第32页 |
3.3.2 实验材料及药品 | 第32-33页 |
3.3.3 实验方法 | 第33页 |
3.4 硝酸中铝的缓蚀剂结果与讨论 | 第33-38页 |
3.4.1 不同温度、不同浓度下硫脲的缓蚀作用 | 第33-34页 |
3.4.2 硫脲的吸附热力学 | 第34-35页 |
3.4.3 吸附过程重要的热力学函数增量 | 第35-36页 |
3.4.4 极化曲线 | 第36-38页 |
第四章 复合缓蚀剂的研制、评价和缓蚀机理 | 第38-51页 |
4.1 硝酸中锌复合缓蚀剂的仪器、试剂和实验方法 | 第38-39页 |
4.1.1 仪器 | 第38页 |
4.1.2 试剂 | 第38页 |
4.1.3 实验方法 | 第38-39页 |
4.1.4 实验条件 | 第39页 |
4.2 硝酸中锌复合缓蚀剂的研制 | 第39-40页 |
4.2.1 实验部分 | 第39页 |
4.2.2 结果与讨论 | 第39-40页 |
4.3 硝酸中锌复合缓蚀剂的评价 | 第40-45页 |
4.3.1 实验部分 | 第40-41页 |
4.3.2 结果与讨论 | 第41-45页 |
4.4 硝酸中铝复合缓蚀剂的研制 | 第45页 |
4.5 硝酸中铝复合缓蚀剂的评价 | 第45-51页 |
4.5.1 实验部分 | 第45-46页 |
4.5.2 结果与讨论 | 第46-51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