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3页 |
1.1 手性化合物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获得手性化合物的途径 | 第10页 |
1.3 不对称催化的研究 | 第10-11页 |
1.4 钯催化反应中手性配体的研究概况 | 第11-15页 |
1.4.1 手性双烯类配体的应用 | 第11-12页 |
1.4.2 手性烯烃和 N,P-配体的应用 | 第12-14页 |
1.4.3 手性亚砜类配体的应用 | 第14-15页 |
1.5 钯(II)催化的不对称偶联反应研究概况 | 第15-18页 |
1.5.1 Grignard 不对称交叉偶联反应 | 第15-16页 |
1.5.2 钯催化的 Suzuki 不对称偶联反应 | 第16-18页 |
1.6 二芳基甲基胺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概况 | 第18-22页 |
1.6.1 钯催化的不对称芳基化的反应 | 第18-20页 |
1.6.2 钯催化的 R -(三氟甲基)芳基胺类化合物的反应 | 第20-21页 |
1.6.3 钯催化合成手性胺类化合物的反应 | 第21-22页 |
1.6.4 金属铑催化合成手性胺类化合物的反应 | 第22页 |
1.7 立题思路 | 第22-23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 | 第23-25页 |
2.1 实验仪器 | 第23页 |
2.2 实验试剂 | 第23-24页 |
2.3 实验溶剂的除水干燥 | 第24-25页 |
第3章 钯催化的不对称偶联反应 | 第25-34页 |
3.1 引言 | 第25页 |
3.2 手性烯烃及手性杂配体的设计与合成 | 第25-28页 |
3.2.1 配体 1 的设计与合成 | 第26-27页 |
3.2.2 配体 2、配体 3、配体 4 和配体 5 的设计与合成 | 第27页 |
3.2.3 配体 8、配体 9、配体 10 的设计与合成 | 第27-28页 |
3.3 钯催化的不对称偶联合成 | 第28-31页 |
3.3.1 钯催化的不对称偶联化合物 31 合成路线 | 第28-29页 |
3.3.2 钯催化的不对称偶联化合物 32 合成路线 | 第29-30页 |
3.3.3 钯催化的不对称偶联化合物 33 成路线 | 第30-3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3.5 化合物的数据表征 | 第32-34页 |
第4章 钯催化的 N-酰基-N,O-缩醛的芳基化反应 | 第34-48页 |
4.1 引言 | 第34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34-36页 |
4.3 反应底物的拓展 | 第36-37页 |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7-42页 |
4.4.1 钯催的消旋产物实验结果 | 第37-39页 |
4.4.2 手性配体的合成 | 第39-41页 |
4.4.3 钯催的不对称产物实验结果 | 第41页 |
4.4.4 实验讨论 | 第41-4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2页 |
4.6 新化合物的数据表征 | 第42-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附录 | 第57-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