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微生物分类学(系统微生物学)论文--应用微生物学论文

前体及诱导子和发酵条件对TMS-26产紫杉醇发酵体系优化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23页
    1.1 紫杉醇概述第9-10页
        1.1.1 紫杉醇简介第9-10页
        1.1.2 紫杉醇的市场价值第10页
    1.2 紫杉醇生物合成途径第10-14页
        1.2.1 IPP(异戊烯基焦磷酸)的合成第11-12页
        1.2.2 紫杉醇骨架巴卡亭Ⅲ的合成第12-13页
        1.2.3 紫杉醇 C13 侧链的合成第13-14页
    1.3 紫杉醇生产现状第14-21页
        1.3.1 紫杉醇的生产第14-17页
        1.3.2 内生菌第17-18页
        1.3.3 紫杉醇产量优化第18-20页
        1.3.4 发酵条件第20-21页
    1.4 论文研究内容概述第21-23页
        1.4.1 研究内容第21-22页
        1.4.2 研究流程第22页
        1.4.3 研究意义第22-23页
第二章 前体、诱导子对 TMS-26 产紫杉醇优化研究第23-39页
    2.1 引言第23页
    2.2 材料和方法第23-27页
        2.2.1 菌种第23-24页
        2.2.2 培养基第24页
        2.2.3 主要试剂第24页
        2.2.4 主要仪器第24页
        2.2.5 培养方法第24-25页
        2.2.6 液体培养产物的提取第25页
        2.2.7 紫杉醇标品紫外扫描第25-26页
        2.2.8 紫杉醇标准曲线的绘制第26-27页
        2.2.9 提取物的紫外检测第27页
        2.2.10 数据处理第27页
    2.3 试验设计第27页
    2.4 试验结果第27-36页
        2.4.1 前体单因素试验结果第27-30页
        2.4.2 诱导子单因素试验结果第30-32页
        2.4.3 前体、诱导子正交试验结果第32-35页
        2.4.4 前体、诱导子验证试验第35-36页
    2.5 本章小结第36-39页
第三章 TMS-26 发酵条件优化研究第39-49页
    3.1 引言第39页
    3.2 材料和方法第39-40页
        3.2.1 菌种第39页
        3.2.2 培养基第39页
        3.2.3 主要试剂第39页
        3.2.4 主要仪器第39页
        3.2.5 培养方法第39页
        3.2.6 紫杉醇的提取第39页
        3.2.7 提取物的紫外检测第39页
        3.2.8 数据处理第39-40页
    3.3 试验设计第40页
        3.3.1 初始 pH 值第40页
        3.3.2 接种量第40页
        3.3.3 装液量第40页
        3.3.4 发酵时间第40页
    3.4 试验结果第40-47页
        3.4.1 单因素试验结果第40-44页
        3.4.2 发酵条件正交试验结果第44-46页
        3.4.3 验证试验第46-47页
    3.5 本章小结第47-49页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第49-51页
    4.1 结论第49页
    4.2 创新点第49页
    4.3 展望第49-51页
参考文献第51-57页
致谢第57-58页
作者简介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青藏高原牦牛粪降解微生物多样性及其应用研究
下一篇:鄱阳湖湿地灰化苔草—土壤系统氮磷变化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