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引言 | 第10-14页 |
1.2 研究课题的提出 | 第14-15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3.1 国外相关研究概述 | 第15-16页 |
1.3.2 国内相关研究概述 | 第16-18页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钢框架-预制混凝土内填墙结构抗震性能试验概况 | 第19-33页 |
2.1 引言 | 第19页 |
2.2 试验目的 | 第19页 |
2.3 试件设计与制作 | 第19-23页 |
2.3.1 钢框架设计 | 第20-21页 |
2.3.2 混凝土内填墙设计 | 第21页 |
2.3.3 钢框架与内填墙间连接设计 | 第21-23页 |
2.3.4 试件的加工与制作 | 第23页 |
2.4 试验装置 | 第23-25页 |
2.5 量测方案 | 第25-27页 |
2.5.1 应变量测方案 | 第25-26页 |
2.5.2 位移量测方案 | 第26-27页 |
2.6 加载方案 | 第27-28页 |
2.7 材性试验 | 第28-32页 |
2.7.1 钢材材性 | 第28-30页 |
2.7.2 钢筋材性 | 第30页 |
2.7.3 普通混凝土材性 | 第30-31页 |
2.7.4 纤维混凝土材性 | 第31-32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钢框架-预制混凝土内填墙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结果分析 | 第33-56页 |
3.1 引言 | 第33页 |
3.2 试验过程描述 | 第33-39页 |
3.2.1 SPW-3 | 第33-35页 |
3.2.2 SPW-4 | 第35-36页 |
3.2.3 SPW-5 | 第36-37页 |
3.2.4 SPW-6 | 第37-39页 |
3.3 滞回性能分析 | 第39-42页 |
3.4 骨架曲线分析 | 第42-43页 |
3.5 试件刚度分析 | 第43-47页 |
3.5.1 试件实测刚度 | 第43-46页 |
3.5.2 刚度退化分析 | 第46-47页 |
3.6 承载能力分析 | 第47-48页 |
3.7 变形及延性分析 | 第48-49页 |
3.7.1 层间位移角限值分析 | 第48页 |
3.7.2 延性分析 | 第48-49页 |
3.8 耗能分析 | 第49-50页 |
3.9 结构内力分配 | 第50-53页 |
3.9.1 水平剪力的分配 | 第51-52页 |
3.9.2 倾覆力矩的分配 | 第52-53页 |
3.10 受力机理与破坏模式的提出 | 第53-54页 |
3.11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四章 钢框架-预制混凝土内填墙结构抗震性能的有限元分析 | 第56-70页 |
4.1 引言 | 第56页 |
4.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56-65页 |
4.2.1 单元选取 | 第56-57页 |
4.2.2 材料本构模型 | 第57-63页 |
4.2.3 建立有限元模型 | 第63-65页 |
4.3 有限元模型的验证 | 第65-69页 |
4.3.1 滞回曲线对比 | 第65-67页 |
4.3.2 骨架曲线对比 | 第67-69页 |
4.3.3 破坏模式对比 | 第6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五章 钢框架-预制混凝土内填墙结构抗震性能的有限元变参数分析 | 第70-93页 |
5.1 引言 | 第70页 |
5.2 有限元模拟试件设计 | 第70-71页 |
5.3 变参数分析结果 | 第71-92页 |
5.3.1 BASE 试件有限元计算结果 | 第71-74页 |
5.3.2 内填墙高宽比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 第74-79页 |
5.3.3 内填墙厚度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 第79-83页 |
5.3.4 内填墙分片布置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 第83-87页 |
5.3.5 纤维混凝土材性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 第87-9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93-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9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和获奖情况 | 第99-100页 |
致谢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