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9-11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9-10页 |
1.1.2 选题的意义和目的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研究方法及新颖之处 | 第14-15页 |
1.3.1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3.2 独创或新颖之处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李大钊文化观的产生背景和发展历程 | 第15-27页 |
2.1 李大钊文化观产生的思想基础 | 第15-19页 |
2.1.1 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和熏陶 | 第15-17页 |
2.1.2 西方近代文化的影响 | 第17-18页 |
2.1.3 十月革命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第18-19页 |
2.2 李大钊文化观产生的文化背景——中西文化的论战 | 第19-23页 |
2.2.1 中西文化的差异之争 | 第20-21页 |
2.2.2 中西文化的调和之争 | 第21页 |
2.2.3 中国文化的走向之争 | 第21-23页 |
2.3 李大钊文化观的发展历程 | 第23-27页 |
2.3.1 从批判中国封建文化到借鉴西方近代文化 | 第23-24页 |
2.3.2 从借鉴西方近代文化到调和中西文化 | 第24-25页 |
2.3.3 从调和中西文化到宣传马克思主义 | 第25-27页 |
第三章 李大钊文化观的内涵 | 第27-35页 |
3.1 李大钊的文化与文化观 | 第27-28页 |
3.2 李大钊文化观的具体内容 | 第28-32页 |
3.2.1 关于“动的文明”与“静的文明”的分析 | 第28-30页 |
3.2.2 关于文化调和论的阐述 | 第30-32页 |
3.3 李大钊对中国近代文化发展趋势的预判——社会主义“第三”文明论 | 第32-35页 |
第四章 李大钊文化观的历史地位 | 第35-39页 |
4.1 李大钊的文化观为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 | 第35-36页 |
4.2 李大钊的文化观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扫除思想障碍 | 第36-37页 |
4.3 李大钊的文化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端 | 第37-39页 |
第五章 李大钊文化观的当代价值 | 第39-49页 |
5.1 中国当代文化建设的困境 | 第39-40页 |
5.2 李大钊文化观对中国当代文化建设的意义 | 第40-45页 |
5.2.1 李大钊的“文化调和论”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 第40-43页 |
5.2.2 李大钊的社会主义“第三”文明论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 第43-45页 |
5.3 李大钊文化观对中国当代文化建设的启示 | 第45-49页 |
5.3.1 正确把握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 第45-46页 |
5.3.2 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 第46页 |
5.3.3 发扬勇于创新的精神、适应时代发展 | 第46-47页 |
5.3.4 广泛吸纳外来优秀文化 | 第47页 |
5.3.5 正确处理中外、古今文化的关系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