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理论论文--土地经济学论文--土地制度论文

中国农地非农化指令控制体系的治理结构优化--与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对比研究

致谢第5-7页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目录第11-14页
图表目录第14-15页
1 绪论第15-21页
    1.1 选题背景第15-18页
        1.1.1 农地非农化与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第15-16页
        1.1.2 农地非农化指令管制体系面临“政府失灵”的困境第16-17页
        1.1.3 排污权交易能够增加刚性制度的灵活性第17页
        1.1.4 我国已有指标交易的政策实践第17-18页
    1.2 选题的意义第18页
        1.2.1 构建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农地非农化治理结构第18页
        1.2.2 将排污权交易理论延展到土地管理领域第18页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第18-19页
    1.4 研究方法第19-20页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第20-21页
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21-40页
    2.1 外部性的定义及应对方式第21-23页
    2.2 国外排污权交易研究第23-33页
        2.2.1 排污权的内涵及产生背景第23-24页
        2.2.2 污染物分类及交易机制第24-28页
        2.2.3 排污权交易的实践形式第28-30页
        2.2.4 排污权交易制度的设计问题第30-33页
    2.3 国内排污权的研究第33-36页
        2.3.1 排污权交易在我国的实践第33-34页
        2.3.2 国内学者对排污权的理论研究第34-36页
    2.4 排污权交易的特点及不足第36-37页
        2.4.1 排污权交易的优势第36-37页
        2.4.2 排污权交易的不足第37页
    2.5 美国可交易许可证政策:案例、特征及规律总结第37-40页
3 中国农地非农化管制制度的困境及优化路径选择第40-53页
    3.1 我国的土地利用现状及农地非农化规划指标管制体系第40-43页
        3.1.1 城镇建设用地面积扩张威胁耕地保护第40-41页
        3.1.2 我国以规划和指标为基础的农地非农化指标管理体制第41-43页
    3.2 地方政府间在农地非农化选择中的博弈模型第43-47页
    3.3 指令控制式管制模式的不足第47-51页
        3.3.1 刚性有余、弹性不足的指令控制模式第47-49页
        3.3.2 违规或许成为最优的选择第49-51页
    3.4 科斯产权交易政策的选择第51-53页
4 排污权交易市场体系第53-63页
    4.1 排污权交易可以应对指令控制体制面对的问题第53-55页
    4.2 治理责任初始分配方式的选择第55-59页
    4.3 设置高流动性的二级市场第59-63页
        4.3.1 允许全域交易的空间弹性第59-61页
        4.3.2 排污权交易的时间弹性第61-62页
        4.3.3 保证市场运行的强制约束机制第62-63页
5 中国农地非农化指标交易市场的构建第63-76页
    5.1 农地非农开发具有“非均衡混合积累性污染物”的特质第64-67页
        5.1.1 农地非农化收益的双重性第64-66页
        5.1.2 空间异质性特质第66-67页
        5.1.3 时间专用性特质第67页
    5.2 农地非农化指标管理具有排污权“限额-交易”的制度特征第67-70页
        5.2.1 由“公共物品”引发的逆向总量控制第68-69页
        5.2.2 引致性权利需求第69页
        5.2.3 单位配额产出存在差异的稀缺资源第69-70页
    5.3 中国农地非农化指标的交易模式探讨第70-76页
        5.3.1 “有偿竞价”与“免费分配”混合的初始指标分配模式第70-72页
        5.3.2 设立“交易规则”管理统一市场交易第72-76页
6 中国的农地非农化指标交易实践第76-87页
    6.1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介绍第76-78页
        6.1.1 建立交易项目区第77页
        6.1.2 挂钩周转指标第77-78页
    6.2 成都市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验第78-82页
        6.2.1 成都市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交易的主要内容第79-81页
        6.2.2 成都市增减挂钩指标交易讨论第81-82页
    6.3 宿迁“地票”交易模式第82-85页
        6.3.1 宿迁“地票”产生的背景第82-83页
        6.3.2 宿迁“地票”交易的主要内容第83-84页
        6.3.3 宿迁“地票”交易讨论第84-85页
    6.4 我国指标交易实践的经验与不足第85-87页
7 研究结论与不足第87-91页
    7.1 研究结论第87-90页
        7.1.1 政府管制具有存在的必要性第88页
        7.1.2 治理结构改革可以增加农地非农化管理体系的灵活性第88-89页
        7.1.3 建立完整的指标交易市场是重新分配发展机会的实施要点第89页
        7.1.4 我国已有经验证明指标交易可以增加社会总福利第89-90页
    7.2 研究的不足第90-91页
        7.2.1 对交易规则的设置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第90页
        7.2.2 对于交易主体的讨论,社会资本还是地方政府第90页
        7.2.3 以个别案例进行分析,可能不够充分第90-91页
参考文献第91-96页

论文共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棉花价格波动下农业政策性银行风险研究
下一篇:X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纳税筹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