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孔LaMO3(M=Co、Fe)的制备及催化CO氧化性能研究
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5页 |
1.1 引言 | 第11页 |
1.2 CO低温催化氧化反应机理 | 第11-12页 |
1.3 CO低温氧化催化剂研究进展 | 第12-17页 |
1.3.1 贵金属催化剂 | 第12-14页 |
1.3.2 单组份金属氧化物催化剂 | 第14-15页 |
1.3.3 负载型和复合型金属氧化物催化剂 | 第15-17页 |
1.4 钙钛矿型催化剂及近现代研究进展 | 第17-23页 |
1.4.1 钙钛矿型催化剂 | 第17-19页 |
1.4.2 钙钛矿型催化剂CO催化机理讨论 | 第19-20页 |
1.4.3 钙钛矿型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 第20-23页 |
1.5 选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1.5.1 选题意义 | 第23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5-33页 |
2.1 实验原料 | 第25页 |
2.2 主要实验及分析仪器 | 第25-26页 |
2.3 催化剂物化性质表征 | 第26-29页 |
2.3.1 X-射线衍射仪(XRD) | 第26页 |
2.3.2 氮气吸附脱附仪 | 第26-27页 |
2.3.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27页 |
2.3.4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27页 |
2.3.5 热重-差热分析(TG-DTA) | 第27-28页 |
2.3.6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 第28页 |
2.3.7 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_2-TPR) | 第28-29页 |
2.4 催化剂活性评价 | 第29-33页 |
2.4.1 反应装置 | 第29页 |
2.4.2 催化剂活性评价 | 第29-31页 |
2.4.3 催化剂稳定性评价 | 第31-33页 |
3 纳米孔LaCoO_3制备、表征及催化性能 | 第33-45页 |
3.1 引言 | 第33页 |
3.2 催化剂的制备 | 第33-34页 |
3.3 表征结果与讨论 | 第34-40页 |
3.3.1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34-35页 |
3.3.2 热重-差热分析 | 第35-36页 |
3.3.3 氮气吸附与孔结构分析 | 第36-37页 |
3.3.4 扫描、透射电镜分析 | 第37-39页 |
3.3.5 红外光谱分析 | 第39页 |
3.3.6 氢气-程序升温还原分析 | 第39-40页 |
3.4 CO催化性能 | 第40-4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5页 |
4 纳米孔LaFeO_3制备、表征及催化性能 | 第45-53页 |
4.1 引言 | 第45页 |
4.2 催化剂的制备 | 第45-46页 |
4.3 表征结果与讨论 | 第46-50页 |
4.3.1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46页 |
4.3.2 热重-差热分析 | 第46-47页 |
4.3.3 扫描、透射电镜分析 | 第47-49页 |
4.3.4 氮气吸附脱附与孔径分布分析 | 第49-50页 |
4.3.5 红外光谱分析 | 第50页 |
4.4 CO催化性能 | 第50-5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53-55页 |
5.1 全文结论 | 第53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1页 |
作者简历 | 第61-63页 |
一、基本情况 | 第61页 |
二、学术论文 | 第61页 |
三、获奖情况 | 第61页 |
四、研究项目 | 第61-63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