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关于消费社会理论的研究文献 | 第11-12页 |
1.2.2 关于“粉丝电影”的研究文献 | 第12页 |
1.2.3 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13-16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4页 |
1.3.3 创新点 | 第14-16页 |
2 消费社会理论相关研究 | 第16-24页 |
2.1 消费社会理论与消费社会 | 第16-21页 |
2.1.1 西方消费社会理论发展脉络 | 第16-17页 |
2.1.2 我国消费社会现状 | 第17-19页 |
2.1.3 消费社会中的电影 | 第19-21页 |
2.2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要义 | 第21-23页 |
2.2.1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研究视角 | 第21页 |
2.2.2 消费社会的特征—丰盛与符号 | 第21-22页 |
2.2.3 消费的唯心逻辑和强制性格 | 第22页 |
2.2.4 身体成为一种新的消费品 | 第22-23页 |
2.2.5 媚俗的大众文化 | 第2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3 “粉丝电影”发展概况和特征分析 | 第24-36页 |
3.1 “粉丝电影”内涵阐述 | 第24-25页 |
3.1.1 “粉丝电影”的内涵 | 第24页 |
3.1.2 “粉丝电影”与明星制电影 | 第24-25页 |
3.2 国内“粉丝电影”发展概况 | 第25-27页 |
3.3 “粉丝电影”创作和内容生产 | 第27-31页 |
3.3.1 跨界偶像担当主创 | 第27-28页 |
3.3.2 粉丝参与性的创作模式 | 第28-29页 |
3.3.3 粉丝中心化的内容生产 | 第29-31页 |
3.4 “粉丝电影”消费市场定位和营销方式 | 第31-34页 |
3.4.1 针对粉丝群体的消费市场定位 | 第31-32页 |
3.4.2 整合粉丝群体力量的营销方式 | 第32-34页 |
3.5 “粉丝电影”引发的争议 | 第34-3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4 消费社会理论视角下“粉丝电影”现象研究 | 第36-46页 |
4.1 “粉丝电影”产生和发展的消费社会学解读 | 第36-39页 |
4.1.1 社会形态的消费化转型和消费偶像出现 | 第36-37页 |
4.1.2 明星符号的强大影响力 | 第37-38页 |
4.1.3 大众媒介控制下的消费选择 | 第38-39页 |
4.2 “粉丝电影”受众—粉丝群体消费内在逻辑分析 | 第39-42页 |
4.2.1 非功能化逻辑 | 第40页 |
4.2.2 主观价值逻辑 | 第40-41页 |
4.2.3 社会区分逻辑 | 第41-42页 |
4.3 “粉丝电影”参与消费社会的方式 | 第42-44页 |
4.3.1 传达身体消费观念 | 第42-43页 |
4.3.2 带动时尚消费潮流 | 第43-4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5 “粉丝电影”现象理性审视及展望 | 第46-52页 |
5.1 “粉丝电影”现象的合理方面 | 第46-48页 |
5.1.1 体现消费社会物质丰盛 | 第46页 |
5.1.2 符合消费社会运作逻辑 | 第46-47页 |
5.1.3 满足年轻消费群体需求 | 第47-48页 |
5.2 “粉丝电影”存在的问题 | 第48-49页 |
5.2.1 消费社会的文化征候—电影作品媚俗化 | 第48页 |
5.2.2 消费的强制性格凸显—电影营销误导消费者 | 第48-49页 |
5.2.3 唯心消费逻辑的恶果—破坏电影市场运行规律 | 第49页 |
5.3 “粉丝电影”现象的新思考 | 第49-51页 |
5.3.1 电影创作观念的转变 | 第49-50页 |
5.3.2 “粉丝电影”的品牌化建构 | 第50-5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6 结语 | 第52-54页 |
6.1 主要研究内容总结 | 第52-53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附录A:“粉丝电影”票房及豆瓣评分统计表 | 第60-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2-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