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宜章县五岭镇乡村景观规划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2-28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2页 |
1.2 规划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1 规划目的 | 第13页 |
1.2.2 规划意义 | 第13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3-25页 |
1.3.1 有关概念阐述 | 第13-18页 |
1.3.2 国内外乡村建设发展历程 | 第18-23页 |
1.3.3 国家相关法规与政策 | 第23-24页 |
1.3.4 乡村规划相关理论研究 | 第24-25页 |
1.4 乡村规划内容 | 第25-26页 |
1.5 规划流程与框架 | 第26-28页 |
1.5.1 规划流程 | 第26-27页 |
1.5.2 规划框架 | 第27-28页 |
2 国内外优秀乡村规划案例分析 | 第28-40页 |
2.1 国外乡村规划相关案例 | 第28-32页 |
2.1.1 日本合掌村村庄规划 | 第28-29页 |
2.1.2 薰衣草的国度——法国普罗旺斯乡村旅游 | 第29-31页 |
2.1.3 理想田园——美国纳帕溪谷乡村景观建设 | 第31-32页 |
2.2 国内乡村规划案例分析 | 第32-38页 |
2.2.1 台湾乡村旅游——宁静的产业革命 | 第32-34页 |
2.2.2 厦门市同安区五峰村乡村规划 | 第34-36页 |
2.2.3 台湾宜兰香格里拉休闲农场规划 | 第36-38页 |
2.3 经验借鉴 | 第38-40页 |
3 湖南宜章县五岭镇乡村景观规划 | 第40-101页 |
3.1 项目背景 | 第40-41页 |
3.1.1 政治背景 | 第40页 |
3.1.2 经济背景 | 第40页 |
3.1.3 历史沿革 | 第40-41页 |
3.2 规划概况 | 第41-45页 |
3.2.1 区位概况 | 第41页 |
3.2.2 气候 | 第41页 |
3.2.3 土壤、植被 | 第41页 |
3.2.4 水文 | 第41页 |
3.2.5 地质、地貌 | 第41-42页 |
3.2.6 道路交通 | 第42页 |
3.2.7 土地利用 | 第42-43页 |
3.2.8 历史人文 | 第43-44页 |
3.2.9 社会经济条件 | 第44-45页 |
3.3 专题分析 | 第45-49页 |
3.3.1 优劣势分析 | 第45-47页 |
3.3.2 周边景区竞合分析 | 第47-48页 |
3.3.3 客源市场分析 | 第48-49页 |
3.4 规划依据 | 第49-50页 |
3.5 规划目标、定性、定位 | 第50-51页 |
3.5.1 规划目标 | 第50页 |
3.5.2 规划定性 | 第50页 |
3.5.3 规划定位 | 第50-51页 |
3.6 规划范围与期限 | 第51页 |
3.6.1 规划范围 | 第51页 |
3.6.2 规划期限 | 第51页 |
3.7 规划原则 | 第51页 |
3.8 规划理念与策略 | 第51-53页 |
3.8.1 规划理念 | 第51-52页 |
3.8.2 规划策略 | 第52-53页 |
3.9 人口及游客规模 | 第53-59页 |
3.9.1 人口现状 | 第53页 |
3.9.2 村庄人口预测 | 第53-54页 |
3.9.3 游人规模预测 | 第54-59页 |
3.9.3.1 郴州市城市人口预测 | 第54-55页 |
3.9.3.2 郴州市人均可支配年收入预测 | 第55-56页 |
3.9.3.3 郴州市旅游接待游客量预测 | 第56-57页 |
3.9.3.4 宜章县及周边相似景区游客接待情况 | 第57页 |
3.9.3.5 五岭镇游客量估算 | 第57-58页 |
3.9.3.6 五岭镇游人规模预测结果 | 第58-59页 |
3.10 环境容量测算 | 第59-61页 |
3.10.1 环境容量的概念 | 第59页 |
3.10.2 环境容量的计算方法 | 第59页 |
3.10.3 五岭镇景观资源容量测算 | 第59-61页 |
3.10.4 结论 | 第61页 |
3.11 道路交通规划 | 第61-64页 |
3.11.1 交通规划依据 | 第61页 |
3.11.2 交通规划原则 | 第61页 |
3.11.3 对外交通规划 | 第61-62页 |
3.11.4 乡镇内部道路规划 | 第62-63页 |
3.11.5 停车场规划 | 第63-64页 |
3.12 风景资源评价 | 第64-67页 |
3.12.1 风景资源调查 | 第64-65页 |
3.12.2 风景资源评价 | 第65-67页 |
3.13 景观空间结构规划 | 第67-72页 |
3.13.1 规划结构 | 第67-68页 |
3.13.2 规划分区 | 第68-72页 |
3.13.2.1 骡马古道遗址保护区 | 第68-69页 |
3.13.2.2 工业景观游览区 | 第69页 |
3.13.2.3 历史古迹游览区 | 第69-70页 |
3.13.2.4 温泉度假旅游区 | 第70页 |
3.13.2.5 中心服务区 | 第70页 |
3.13.2.6 现代农业休闲旅游区 | 第70-71页 |
3.13.2.7 生态古树游览区 | 第71页 |
3.13.2.8 自然风光休闲区 | 第71-72页 |
3.14 分区景观规划 | 第72-77页 |
3.14.1 骡马古道遗址保护区 | 第72-73页 |
3.14.2 工业景观游览区 | 第73页 |
3.14.3 历史古迹游览区 | 第73-74页 |
3.14.4 温泉度假旅游区 | 第74-75页 |
3.14.5 中心服务区 | 第75页 |
3.14.6 现代农业休闲旅游区 | 第75-76页 |
3.14.7 生态古树游览区 | 第76页 |
3.14.8 自然风光休闲区 | 第76-77页 |
3.15 特色旅游产品规划 | 第77-79页 |
3.15.1 旅游产品规划原则 | 第77页 |
3.15.2 旅游产品定位 | 第77-78页 |
3.15.3 旅游产品体系 | 第78页 |
3.15.4 旅游节庆概念性设计 | 第78-79页 |
3.16 保护与控制规划 | 第79-82页 |
3.16.1 保护与控制规划目标 | 第79-82页 |
3.17 植物规划 | 第82-85页 |
3.17.1 规划目标 | 第82页 |
3.17.2 规划原则 | 第82页 |
3.17.3 树种选择 | 第82-83页 |
3.17.4 分区植物景观规划 | 第83-85页 |
3.18 风景游赏规划 | 第85-88页 |
3.18.1 规划原则 | 第85页 |
3.18.2 景点组织 | 第85页 |
3.18.3 分区景点规划 | 第85-87页 |
3.18.4 游览方式 | 第87页 |
3.18.5 游览路线规划 | 第87-88页 |
3.18.6 游览标示系统规划 | 第88页 |
3.18.7 总览广告牌规划 | 第88页 |
3.18.8 景点介绍牌规划 | 第88页 |
3.19 游览服务设施规划 | 第88-92页 |
3.19.1 规划原则 | 第88-89页 |
3.19.2 游览设施布局与分级配置 | 第89页 |
3.19.3 游览设施建设控制引导 | 第89-90页 |
3.19.4 床位规模控制与分布 | 第90-92页 |
3.20 环境保护规划 | 第92页 |
3.21 基础工程设施规划 | 第92-95页 |
3.21.1 给排水工程规划 | 第92-93页 |
3.21.2 电力工程规划 | 第93-94页 |
3.21.2.1 供用电现状 | 第93-94页 |
3.21.2.2 电力工程规划 | 第94页 |
3.21.3 照明规划 | 第94页 |
3.21.4 电信工程规划 | 第94-95页 |
3.21.4.1 现状概况 | 第94页 |
3.21.4.2 信息工程规划 | 第94-95页 |
3.22 环境卫生工程规划 | 第95-96页 |
3.23 防灾规划 | 第96-98页 |
3.23.1 景区应急救援 | 第96页 |
3.23.2 森林防火 | 第96-97页 |
3.23.3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措施 | 第97页 |
3.23.4 防洪规划 | 第97页 |
3.23.5 地质灾害防治 | 第97页 |
3.23.6 游人安全规划 | 第97-98页 |
3.23.7 冰冻灾害防治 | 第98页 |
3.24 分期规划 | 第98-101页 |
3.24.1 规划目标 | 第98页 |
3.24.2 规划原则 | 第98页 |
3.24.3 一期规划 | 第98-99页 |
3.24.4 二期规划 | 第99页 |
3.24.5 三期规划 | 第99-101页 |
结语 | 第101-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10页 |
附录A 规划附图 | 第110-112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 第112-114页 |
致谢 | 第114-115页 |
附件 | 第115-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