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诗歌的世俗化倾向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0页 |
一、袁枚所处的时代的文化“世俗化”现象 | 第7-8页 |
二、为何以世俗化论袁枚 | 第8页 |
三、本文对世俗化的界定 | 第8-10页 |
第一章 袁枚诗歌世俗化的表现 | 第10-20页 |
第一节 袁枚诗歌世俗化倾向表现之——重趣味 | 第10-13页 |
一、天真热情的儿童式趣味 | 第11页 |
二、趣味的灵动 | 第11-12页 |
三、语言的戏谑性 | 第12页 |
四、游戏化人生态度乐感精神 | 第12-13页 |
第二节 诗歌世俗化倾向表现之二——粗鄙村率 | 第13-16页 |
一、不拘平仄、不讲韵律 | 第14页 |
二、平浅 | 第14-16页 |
第三节 袁枚诗歌世俗化表现之三——物欲化 | 第16-20页 |
一、情、性、欲——人性的抒发 | 第17-18页 |
二、诗歌中弥漫着享乐主义气息 | 第18-20页 |
第二章 袁枚诗歌世俗化的美学意蕴 | 第20-31页 |
第一节 娱乐与艺术 | 第20-22页 |
一、在艺术中找寻快乐 | 第20页 |
二、娱乐艺术,快乐不是终极目标 | 第20-21页 |
三、愉快是为了抒发 | 第21-22页 |
四、袁枚的对艺术和快乐认识的不足之处 | 第22页 |
第二节 、世俗是为了朝向自由 | 第22-26页 |
一、从庙堂到世俗——隐与不隐 | 第22-23页 |
二、拒绝庙堂文学逃离的本质是奔赴自由 | 第23-24页 |
三、江南诗性文化的自由超越性 | 第24-26页 |
第三节 世俗化背后是悲悯情怀与乐感精神 | 第26-31页 |
一、痛苦的体验产生悲悯,悲悯来自于共情 | 第26-28页 |
二、嬉笑怒骂都是情——悲悯意识的体现 | 第28-29页 |
三、用“乐感文化”消解苦难人生 | 第29-31页 |
第三章 袁枚诗歌的美学渊源及影响 | 第31-38页 |
第一节 老庄美学思想对袁枚诗歌世俗化的倾向的影响 | 第31-34页 |
一、建构与解构——世俗化打破束缚 | 第31-32页 |
二、个体的呼喊——主体性意识的萌动 | 第32-33页 |
三、清新淡泊的非功利审美境界 | 第33-34页 |
第二节 屈骚美学精神对袁枚诗歌世俗化的影响 | 第34-38页 |
一、美在深情——屈骚精神的继承 | 第34-35页 |
二、美在深情的“情”的世俗化 | 第35-38页 |
结语 | 第38-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