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农民工犯罪问题研究--以上海市为研究视角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导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农民工:一个特殊的群体 | 第12-22页 |
第一节 何谓“农民工” | 第12-13页 |
第二节 农民工与相近概念的辨析 | 第13-15页 |
一、与流动人口的区分 | 第13-14页 |
二、与外来人口的区分 | 第14-15页 |
三、小结 | 第15页 |
第三节 农民工的特性:身份与职业的叠加 | 第15-17页 |
一、“农民”的身份 | 第15-16页 |
二、“工人”的职业 | 第16页 |
三、农民工的尴尬地位 | 第16-17页 |
第四节 上海市外来农民工的状况 | 第17-22页 |
第二章 来沪农民工犯罪现象分析 | 第22-28页 |
第一节 来沪农民工的犯罪数量 | 第23-24页 |
第二节 来沪农民工的犯罪种类 | 第24-25页 |
第三节 来沪农民工的犯罪特征 | 第25-28页 |
一、从犯罪主体上看,主要是青壮年人口 | 第25页 |
二、从犯罪类型上看,主要是涉财性犯罪 | 第25-26页 |
三、从犯罪行为上看,具有随意性和暴力性 | 第26页 |
四、从犯罪时空上看,具有季节性和区域性 | 第26-27页 |
五、从组织形式上看,团伙化倾向明显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外来农民工犯罪的形成机制 | 第28-46页 |
第一节 经济原因 | 第29-34页 |
一、艰难的生存状态,使贫困的生活改观甚微 | 第29-31页 |
二、巨大的贫富差距,产生相对剥夺感 | 第31-32页 |
三、频繁失业的威胁,使农民工铤而走险 | 第32-34页 |
第二节 社会环境原因 | 第34-42页 |
一、农民工在城市中普遍受到歧视 | 第34-38页 |
二、大众传媒的推波助澜作用 | 第38-42页 |
第三节 文化原因 | 第42-46页 |
一、犯罪与文化冲突 | 第42-43页 |
二、农民工的文化冲突:乡土文化与都市文化的碰撞 | 第43-46页 |
第四章 外来农民工犯罪的预防机制 | 第46-63页 |
第一节 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构建城乡一体化格局 | 第47-53页 |
一、改革现行户籍制度,打破社会壁垒 | 第47-50页 |
二、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社会公平 | 第50-51页 |
三、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消除就业歧视 | 第51-53页 |
第二节 改善贫困的生活状态,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 第53-57页 |
一、强化政府在改善农民工生活中的主导作用 | 第53-55页 |
二、发挥工会组织在农民工维权中的重要作用 | 第55-56页 |
三、构建完善的农民工维权法律保障体系 | 第56-57页 |
第三节 消除城乡对立,使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 | 第57-63页 |
一、实现人文关怀,增强农民工的城市认同感 | 第57-59页 |
二、倡导社会平等,消除市民对农民工的歧视 | 第59-61页 |
三、加强沟通交流,促进市民与农民工间的文化互认 | 第61-63页 |
结语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8-69页 |
后记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