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 1 绪论 | 第8-20页 | 
| 1.1 有害非金属夹杂物对钢材质量的影响 | 第8-9页 | 
| 1.1.1 夹杂物对钢材强度的影响 | 第8页 | 
| 1.1.2 夹杂物对钢材延伸率的影响 | 第8-9页 | 
| 1.1.3 夹杂物对钢材韧性的影响 | 第9页 | 
| 1.1.4 夹杂物对钢材疲劳性能的影响 | 第9页 | 
| 1.1.5 夹杂物对钢材抗腐蚀性能的影响 | 第9页 | 
| 1.2 钢液中夹杂物控制技术的发展 | 第9-13页 | 
| 1.2.1 钢液中夹杂物的来源 | 第9-10页 | 
| 1.2.2 钢液中夹杂物去除技术 | 第10-13页 | 
| 1.3 小气泡法去除钢液中夹杂物的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1.3.1 气泡去除夹杂物的机理 | 第13-14页 | 
| 1.3.2 影响微小夹杂去除率的因素 | 第14-15页 | 
| 1.3.3 钢液中气泡产生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1.4 钢包长水口内小气泡形成的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 1.5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 2 小气泡形成机理探讨及新型长水口的设计 | 第20-34页 | 
| 2.1 概述 | 第20页 | 
| 2.2 钢包长水口内小气泡形成机理 | 第20-29页 | 
| 2.2.1 钢包长水口吹气孔处最初气泡形成机理 | 第21-24页 | 
| 2.2.2 钢包长水口内湍流液体中气泡的破碎与合并机理 | 第24-29页 | 
| 2.3 新型钢包长水口的设计 | 第29-32页 | 
| 2.3.1 设计原则 | 第29页 | 
| 2.3.2 设计参数的确定 | 第29-32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 3 物理模型及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34-46页 | 
| 3.1 物理模型的建立 | 第34-42页 | 
| 3.1.1 物理模拟实验原理 | 第34-36页 | 
| 3.1.2 中间包内钢液流动物理模拟的数据处理方法 | 第36-39页 | 
| 3.1.3 物理模拟实验方案 | 第39-42页 | 
| 3.2 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42-44页 | 
| 3.2.1 基本假设 | 第42页 | 
| 3.2.2 基本方程 | 第42-43页 | 
| 3.2.3 边界条件 | 第43-44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 4 物理模拟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6-64页 | 
| 4.1 概述 | 第46页 | 
| 4.2 不同钢包长水口内小气泡的形成 | 第46-53页 | 
| 4.2.1 新型钢包长水口内小气泡形成 | 第46-51页 | 
| 4.2.2 不同钢包长水口对中间包内气泡的分散能力 | 第51-53页 | 
| 4.3 不同钢包长水口对中间包内钢液流动特性的影响研究 | 第53-59页 | 
| 4.4 流场显示 | 第59-63页 | 
| 4.4.1 新型钢包长水口出口处流场 | 第60-61页 | 
| 4.4.2 直通型钢包长水口出口处流场 | 第61-63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 5 数值模拟结果与讨论 | 第64-70页 | 
| 5.1 数学模型准确性验证 | 第64-65页 | 
| 5.2 新型钢包长水口内流场基本特征 | 第65-67页 | 
| 5.3 本章小结 | 第67-70页 | 
| 6 结论 | 第70-72页 | 
| 致谢 | 第72-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80页 |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