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艾菲·布利斯特》看冯塔纳的批判现实主义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1页 |
一、理论基础 | 第8-9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9-10页 |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第一章 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及《艾菲·布利斯特》 | 第11-19页 |
第一节 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 | 第11-16页 |
一、批判现实主义理论 | 第11-12页 |
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 第12-13页 |
三、批判现实主义在德国 | 第13-16页 |
第二节 冯塔纳与《艾菲·布利斯特》 | 第16-19页 |
一、冯塔纳 | 第16-17页 |
二、《艾菲·布利斯特》梗概 | 第17页 |
三、Effi的人物原型 | 第17-19页 |
第二章 19世纪的德国 | 第19-25页 |
第一节 政治和社会状况 | 第19-21页 |
第二节 19世纪德国贵族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 第21-25页 |
一、生活方式 | 第22-23页 |
二、价值观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冯氏批判在小说中的体现 | 第25-41页 |
第一节 社会制度 | 第26-30页 |
一、个人与社会 | 第27-29页 |
二、制度的批判 | 第29-30页 |
第二节 不同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 第30-36页 |
一、贵族环境中 | 第31-34页 |
二、非贵族环境中 | 第34-35页 |
三、第三环境中 | 第35-36页 |
第三节 决斗问题 | 第36-41页 |
一、名誉崇拜 | 第36-38页 |
二、吊诡的“罪” | 第38-41页 |
第四章 冯氏批判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 | 第41-45页 |
第一节 素材的选择与润色 | 第41-42页 |
第二节 虚实结合的象征手段 | 第42-43页 |
一、虚:中国鬼魅 | 第42-43页 |
二、实:信件往来 | 第43页 |
第三节 独到的环境描写 | 第43-45页 |
结语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