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预防医学、卫生学论文--流行病学与防疫论文--医学地理学论文

清代河南省疫灾地理规律与环境机理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1-19页
    1.1 选题背景第11页
    1.2 选题意义第11-12页
        1.2.1 理论意义第11页
        1.2.2 现实意义第11-12页
    1.3. 研究述评第12-19页
        1.3.1 研究现状第12-18页
        1.3.2 研究述评第18-19页
2 清代河南省疫灾研究基础概述第19-36页
    2.1 区域研究概况第19-21页
        2.1.1 区位与范围第19-20页
        2.1.2 区域自然条件第20页
        2.1.3 社会经济条件第20页
        2.1.4 清以前概况第20-21页
    2.2 清河南省行政沿革第21-24页
        2.2.1 顺治、康熙朝(1644~1722年)——沿袭阶段第21-22页
        2.2.2 雍正、乾隆、嘉庆朝(1723~1820年)——调整变更阶段第22-23页
        2.2.3 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朝(1821~1911年)——成熟稳定阶段第23-24页
    2.3 清代河南省疫灾序列第24-35页
        2.3.1 疫灾时间序列第24-31页
        2.3.2 疫灾序列简表第31-35页
    2.4 疫灾指标第35-36页
3 清代河南省疫灾地理规律第36-58页
    3.1 疫灾的时间分布第36-41页
        3.1.1 朝代分布第36-37页
        3.1.2 季节分布第37-40页
        3.1.3 周期规律第40-41页
    3.2 疫灾的空间分布第41-56页
        3.2.1 县域分布第41-52页
        3.2.2 府域分布第52-53页
        3.2.3 总体特征第53-56页
    3.3 本章小结第56-58页
4 清代河南省疫灾的环境机理第58-83页
    4.1 区域环境与疫灾第58-67页
        4.1.1 区域自然环境与疫灾第58-60页
        4.1.2 区域社会环境与疫灾第60-67页
    4.2 气候变迁与疫灾第67-69页
        4.2.1 冷暖变化与疫灾第67-68页
        4.2.2 旱涝变化与疫灾第68-69页
    4.3 自然灾害与疫灾第69-82页
        4.3.1 气象灾害与疫灾第69-74页
        4.3.2 地质灾害与疫灾第74-75页
        4.3.3 生物灾害与疫灾第75-77页
        4.3.4 饥荒与疫灾第77-79页
        4.3.5 灾害与疫灾的总体分析第79-82页
    4.4 本章小结第82-83页
5 结论与讨论第83-84页
    5.1 结论第83页
    5.2 讨论第83-84页
附表第84-98页
参考文献第98-102页
致谢第102页

论文共10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洞庭湖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对洪涝灾害易损性影响分析
下一篇:红毛菜科植物的细胞学观察及基于rbcL、nrSSU序列的系统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