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烟气脱硫方法的现状 | 第11-20页 |
1.2.1 湿法烟气脱硫 | 第11-18页 |
1.2.2 半干法烟气脱硫 | 第18-19页 |
1.2.3 干法烟气脱硫 | 第19-20页 |
1.3 本课题选题背景及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3.1 选题背景 | 第20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4 课题创新点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碱式硫酸铝吸收剂的研究 | 第22-34页 |
2.1 实验原理 | 第22-23页 |
2.1.1 碱式硫酸铝的合成机理 | 第22页 |
2.1.2 碱式硫酸铝法吸收和解吸二氧化硫的反应机理 | 第22-23页 |
2.2 实验试剂及方法 | 第23-27页 |
2.2.1 实验试剂及设备 | 第23-25页 |
2.2.2 气体测量方法 | 第25-27页 |
2.2.3 实验操作方法步骤 | 第27页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7-32页 |
2.3.1 吸收液保持稳定的浓度范围的确立 | 第27-28页 |
2.3.2 吸收 SO2后溶液 pH 值随时间的变化 | 第28页 |
2.3.3 不同铝量下 SO2的吸收量随时间的变化 | 第28-29页 |
2.3.4 铝量对 SO2的饱和吸收量的影响 | 第29-30页 |
2.3.5 碱度对 SO2的饱和吸收量的影响 | 第30-31页 |
2.3.6 碱式硫酸铝和乙二胺/磷酸吸收和自然挥发效果对比 | 第31-32页 |
2.4 误差分析 | 第3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三章 碱式硫酸铝吸收二氧化硫的间歇实验 | 第34-50页 |
3.1 实验装置及流程 | 第34-37页 |
3.1.1 吸收和解吸塔设计 | 第34页 |
3.1.2 实验工艺流程图 | 第34-37页 |
3.2 实验操作步骤 | 第37-38页 |
3.2.1 吸收实验操作步骤 | 第37页 |
3.2.2 解吸实验操作步骤 | 第37-38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8-47页 |
3.3.1 铝量对 SO2吸收率和解吸效果的影响 | 第38-39页 |
3.3.2 碱度对 SO2吸收率和解吸效果的影响 | 第39-41页 |
3.3.3 吸收液流量对吸收率的影响 | 第41-42页 |
3.3.4 解吸温度对解吸效果的影响 | 第42页 |
3.3.5 吸收液循环利用情况分析 | 第42-45页 |
3.3.6 超重力旋转床中解吸液流量对解吸效果的影响 | 第45-46页 |
3.3.7 超重力旋转床中解吸温度对解吸效果的影响 | 第46页 |
3.3.8 填料塔和超重力旋转床解吸效果对比 | 第46-47页 |
3.4 误差分析 | 第47-4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碱式硫酸铝吸收二氧化硫的连续实验 | 第50-60页 |
4.1 实验装置及流程 | 第50-51页 |
4.2 实验操作步骤 | 第51-52页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2-58页 |
4.3.1 烟道气中 SO2初始浓度对吸收率和解吸率的影响 | 第52-54页 |
4.3.2 解吸塔中通入不同载气对吸收率和解吸率的影响 | 第54-56页 |
4.3.3 解吸储液罐液体温度对吸收率和解吸率的影响 | 第56-58页 |
4.4 误差分析 | 第5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五章 超重力旋转床除雾性能的研究 | 第60-67页 |
5.1 超重力旋转床的结构图及工作原理 | 第60-61页 |
5.2 除雾实验装置流程设计 | 第61-63页 |
5.3 实验方案与步骤 | 第63-64页 |
5.3.1 实验方案 | 第63页 |
5.3.2 实验步骤 | 第63-64页 |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4-66页 |
5.4.1 丝网种类对除雾效果的影响 | 第64页 |
5.4.2 丝网层数对除雾效果的影响 | 第64-65页 |
5.4.3 液体流量对除雾效果的影响 | 第65-66页 |
5.4.4 旋转床转速对除雾效果的影响 | 第6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结论 | 第67-68页 |
展望与设想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附件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