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星级饭店业效率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1.1.1 国民经济新常态的背景 | 第14-15页 |
1.1.2 旅游业新常态的背景 | 第15页 |
1.1.3 星级饭店业亏损的现实 | 第15-16页 |
1.2 研究的问题 | 第16-17页 |
1.2.1 我国星级饭店业效率的时间演化 | 第16页 |
1.2.2 我国星级饭店业效率的空间关联模式 | 第16-17页 |
1.2.3 我国星级饭店业效率的区域差异 | 第17页 |
1.2.4 我国星级饭店业效率的影响因素 | 第17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7页 |
1.3.2 实践意义 | 第17-18页 |
1.4 研究现状 | 第18-23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1.4.3 研究评述与启示 | 第23页 |
1.5 研究方法与工具 | 第23-25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1.5.2 研究工具 | 第24-25页 |
1.6 内容结构与创新点 | 第25-29页 |
1.6.1 主要内容 | 第25-27页 |
1.6.2 技术路线 | 第27页 |
1.6.3 创新点 | 第27-29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29-39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29-35页 |
2.1.1 效率 | 第29-32页 |
2.1.2 全要素生产率 | 第32-35页 |
2.1.3 星级饭店业效率 | 第35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35-39页 |
2.2.1 效率理论 | 第35-36页 |
2.2.2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 第36-37页 |
2.2.3 空间分析理论 | 第37页 |
2.2.4 区域经济非均衡理论 | 第37-39页 |
第三章 中国饭店业发展历程及发展现状 | 第39-52页 |
3.1 中国饭店业发展历程 | 第39-40页 |
3.1.1 传统接待型招待所向现代化饭店过渡时期 | 第39页 |
3.1.2 星级饭店制度确立时期 | 第39-40页 |
3.1.3 新型业态快速涌现,星级饭店式微时期 | 第40页 |
3.2 中国星级饭店业发展历程 | 第40-42页 |
3.2.1 起步阶段 | 第41页 |
3.2.2 快速发展阶段 | 第41-42页 |
3.2.3 低谷阶段 | 第42页 |
3.2.4 转型阶段 | 第42页 |
3.3 中国星级饭店业发展现状 | 第42-50页 |
3.3.1 星级饭店业规模 | 第43-44页 |
3.3.2 星级饭店业水平 | 第44-45页 |
3.3.3 星级饭店业结构 | 第45-48页 |
3.3.4 星级饭店业效益 | 第48-50页 |
3.4 星级饭店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50-52页 |
3.4.1 增长存在泡沫,产能结构性过剩 | 第50页 |
3.4.2 过度竞争和竞争不足共存,产业效益低下 | 第50-51页 |
3.4.3 市场需求变化,星级标准面临挑战 | 第51-52页 |
第四章 我国星级饭店业效率分析 | 第52-69页 |
4.1 研究方法 | 第52-55页 |
4.1.1 CCR模型 | 第52-53页 |
4.1.2 BCC模型 | 第53页 |
4.1.3 超效率模型 | 第53-54页 |
4.1.4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 | 第54-55页 |
4.2 指标选取 | 第55页 |
4.3 数据特征与数据来源 | 第55-56页 |
4.3.1 数据特征 | 第55-56页 |
4.3.2 数据来源 | 第56页 |
4.4 结果分析 | 第56-68页 |
4.4.1 BCC结果分析 | 第57-64页 |
4.4.2 超效率结果分析 | 第64-65页 |
4.4.3 Malquist指数结果分析 | 第65-68页 |
4.5 结论 | 第68-69页 |
第五章 我国星级饭店业经营效率分析 | 第69-80页 |
5.1 研究方法 | 第69-71页 |
5.1.1 第一阶段:DEA-BCC模型 | 第70页 |
5.1.2 第二阶段:构建相似SFA模型 | 第70-71页 |
5.1.3 第三阶段:调整后的DEA-BCC模型 | 第71页 |
5.2 投入产出指标与环境变量的选取 | 第71-72页 |
5.2.1 投入产出指标选取 | 第71-72页 |
5.2.2 环境变量选取 | 第72页 |
5.3 数据来源 | 第72页 |
5.4 结果分析 | 第72-78页 |
5.4.1 第一阶段结果 | 第72-75页 |
5.4.2 第二阶段结果 | 第75-76页 |
5.4.3 第三阶段结果 | 第76-78页 |
5.5 结论 | 第78-80页 |
第六章 我国星级饭店业效率区域差异测度 | 第80-90页 |
6.1 研究方法 | 第80-82页 |
6.1.1 星级饭店业效率绝对差异测度 | 第80-81页 |
6.1.2 星级饭店业效率相对差异测度 | 第81页 |
6.1.3 星级饭店业效率区域差异分解 | 第81-82页 |
6.2 数据来源与区域划分 | 第82-83页 |
6.2.1 数据来源 | 第82页 |
6.2.2 区域划分 | 第82-83页 |
6.3 结果分析 | 第83-88页 |
6.3.1 星级饭店业效率差异直观描述 | 第83-84页 |
6.3.2 星级饭店业效率绝对差异分析 | 第84-85页 |
6.3.3 星级饭店业效率相对差异分析 | 第85-87页 |
6.3.4 星级饭店业效率区域差异分解 | 第87-88页 |
6.4 中国星级饭店业效率差异的分析 | 第88-89页 |
6.5 结论 | 第89-90页 |
第七章 我国星级饭店业效率区域差异的空间统计分析 | 第90-99页 |
7.1 研究方法 | 第90-93页 |
7.1.1 空间权重矩阵 | 第90-91页 |
7.1.2 全局空间自相关 | 第91-92页 |
7.1.3 局部空间自相关 | 第92-93页 |
7.2 数据来源 | 第93页 |
7.3 结果分析 | 第93-98页 |
7.3.1 我国星级饭店业效率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 第93-94页 |
7.3.2 我国星级饭店业效率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 第94-98页 |
7.4 结论 | 第98-99页 |
第八章 我国星级饭店业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第99-105页 |
8.1 影响因素选取 | 第99-100页 |
8.1.1 内生决定因素 | 第99-100页 |
8.1.2 外生决定因素 | 第100页 |
8.2 数据来源 | 第100-101页 |
8.3 模型设定 | 第101-102页 |
8.4 结果分析 | 第102-104页 |
8.4.1 参数估计 | 第102页 |
8.4.2 影响因素分析 | 第102-104页 |
8.5 结论 | 第104-105页 |
第九章 提升我国星级饭店业效率的对策建议 | 第105-116页 |
9.1 政府层面 | 第105-107页 |
9.1.1 市场主导,理性发展 | 第105-106页 |
9.1.2 加强制度供给,鼓励饭店业创新 | 第106页 |
9.1.3 完善投资预警机制,防止投资泡沫 | 第106-107页 |
9.2 产业层面 | 第107-112页 |
9.2.1 优化市场结构 | 第107-108页 |
9.2.2 提高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水平 | 第108页 |
9.2.3 提高市场准入门槛,降低退出门槛 | 第108-110页 |
9.2.4 培育新型产业组织 | 第110-112页 |
9.3 企业层面 | 第112-116页 |
9.3.1 创新运营管理 | 第112-114页 |
9.3.2 提高新技术应用水平 | 第114-115页 |
9.3.3 变革人才激励机制 | 第115-116页 |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6-118页 |
10.1 研究结论 | 第116-117页 |
10.2 研究展望 | 第117-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4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项目说明 | 第124-125页 |
致谢 | 第125-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