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一、绪论 | 第11-23页 |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1-15页 |
1、选题背景 | 第11-13页 |
2、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3、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5-20页 |
1、国外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2、国内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3、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9-20页 |
(三)研究思路和内容 | 第20-22页 |
1、研究基本思路 | 第20-21页 |
2、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22-23页 |
1、研究方法 | 第22页 |
2、本文预期创新点 | 第22-23页 |
二、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23-27页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第23-24页 |
1、政融保 | 第23页 |
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 第23-24页 |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相关理论 | 第24-27页 |
1、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4页 |
2、信贷配给理论 | 第24-25页 |
3、农业保险理论 | 第25页 |
4、政策性金融理论 | 第25-27页 |
三、“政融保”在永城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的应用状况分析.. | 第27-45页 |
(一)永城市发展概况 | 第27-29页 |
1、永城市基本情况 | 第27页 |
2、永城市经济发展情况 | 第27-28页 |
3、永城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情况 | 第28-29页 |
(二)调研情况分析 | 第29-36页 |
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第30-33页 |
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现状分析 | 第33-36页 |
(三)“政融保”应用现状分析 | 第36-45页 |
1、“政融保”基本情况 | 第36-39页 |
2、“政融保”的推广 | 第39-40页 |
3、“政融保”在永城市应用情况 | 第40-45页 |
四、“政融保”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用过程中的问题及成因.. | 第45-51页 |
(一)“政融保”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45-48页 |
1、推荐项目脱离标准 | 第45页 |
2、融资难问题仍然存在 | 第45-46页 |
3、经营主体积极性不足 | 第46页 |
4、推广成本较高 | 第46-47页 |
5、金融机构经营风险增加 | 第47页 |
6、资金按期收回困难 | 第47-48页 |
7、政府承担压力大 | 第48页 |
(二)“政融保”推广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成因 | 第48-51页 |
1、“第一书记”对“政融保”理解不全面 | 第48-49页 |
2、参与金融机构组成单一 | 第49页 |
3、农业经营主体素质偏低 | 第49页 |
4、信用信息获取难度大 | 第49页 |
5、农业保险购买积极性不足 | 第49-50页 |
6、贷款期限与经营期限不匹配 | 第50页 |
7、政策性金融覆盖率低 | 第50-51页 |
五、“政融保”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的对策措施 | 第51-54页 |
(一)加强驻村干部培训 | 第51页 |
(二)丰富融资贷款渠道 | 第51页 |
(三)提升自身综合实力 | 第51-52页 |
(四)建立良好商业信用 | 第52页 |
(五)丰富涉农保险类型 | 第52页 |
(六)灵活调整贷款期限 | 第52-53页 |
(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 第53-54页 |
六、结论及展望 | 第54-56页 |
(一)结论 | 第54页 |
(二)研究展望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附录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成果等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