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临床学论文--中医护理学论文--外科护理论文

不同时机艾灸对腹腔镜全麻术后胃肠功能紊乱作用效果的临床研究

中文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前言第12-14页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第14-31页
    1 现代医学对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研究第14-20页
        1.1 概念及流行病学第14页
        1.2 主要类型第14-15页
        1.3 病因第15-18页
            1.3.1 手术因素第15-16页
            1.3.2 内环境因素第16页
            1.3.3 炎症反应因素第16-17页
            1.3.4 麻醉及镇痛因素第17页
            1.3.5 神经与内分泌因素第17-18页
            1.3.6 其他因素第18页
        1.4 病理机制第18-19页
            1.4.1 神经、体液、肌源性三大调节系统失衡第18-19页
            1.4.2 炎症反应介导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第19页
        1.5 现代医学对于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治疗第19-20页
            1.5.1 药物治疗第19-20页
            1.5.2 非药物治疗第20页
            1.5.3 其他治疗方法第20页
    2 祖国医学对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认识第20-23页
        2.1 病名溯源第20页
        2.2 病因病机第20-21页
        2.3 传统中医对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治疗第21-23页
            2.3.1 中医内治法第21-22页
            2.3.2 中医外治法第22-23页
    3 艾灸治疗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理论研究第23-25页
        3.1 艾灸的作用机理第23页
        3.2 艾灸治疗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中医理论基础第23-24页
        3.3 艾灸治疗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应用第24-25页
            3.3.1 单纯艾灸疗法治疗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第24页
            3.3.2 艾灸联合其他中医疗法治疗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第24页
            3.3.3 艾灸联合西医疗法治疗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第24-25页
    4 艾灸灸效的影响因素研究第25-31页
        4.1 灸量第25-28页
            4.1.1 时间第25-27页
            4.1.2 灸温第27页
            4.1.3 艾柱的大小及壮数第27-28页
        4.2 灸材第28页
        4.3 穴位第28-29页
        4.4 灸法第29页
        4.5 灸感第29-31页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第31-42页
    1 研究内容第31-32页
        1.1 研究对象第31页
        1.2 纳入标准第31页
        1.3 排除标准第31页
        1.4 试验中止标准第31页
        1.5 试验器材第31-32页
    2 研究方法第32-34页
        2.1 分组方法第32页
        2.2 治疗方法第32-33页
            2.2.1 对照组第32页
            2.2.2 术前艾灸组第32页
            2.2.3 术后艾灸组第32页
            2.2.4 艾灸操作标准第32-33页
        2.3 基线记录第33页
        2.4 疗效观察第33-34页
            2.4.1 术后首次自主排气或排便时间第33页
            2.4.2 术后首次耐受固体食物时间第33页
            2.4.3 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评估腹痛第33页
            2.4.4 胃肠道症状分级评分量表第33页
            2.4.5 不良反应第33-34页
        2.5 统计学分析第34页
    3 技术路线图第34页
    4 结果第34-37页
        4.1 病例收集情况第34页
        4.2 基线比较第34-35页
        4.3 术后首次自主排气或排便时间比较第35页
        4.4 术后首次耐受固体食物时间比较第35-36页
        4.5 术后VAS评分总分比较第36页
        4.6 手术前后GSRS评分总分比较第36-37页
        4.7 不良反应第37页
    5 讨论第37-41页
        5.1 基线分析第37页
        5.2 艾灸治疗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中医理论基础第37-38页
        5.3 艾灸时机选择依据第38页
        5.4 穴位选择依据第38-39页
        5.5 不同时机艾灸的疗效分析第39-40页
            5.4.1 术后首次自主排气或排便时间、术后首次耐受固体食物时间第39页
            5.4.2 术后腹痛分析第39-40页
            5.4.3 术后胃肠道症状分析第40页
        5.6 不良反应分析第40页
        5.7 研究的局限性第40-41页
    6 结论第41-42页
思考与展望第42-43页
参考文献第43-49页
附录第49-5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第56-57页
致谢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加减解郁合欢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肝胃郁热证疗效评价研究
下一篇:基于NLRP3/Caspase-1炎症小体对“易层”贴敷疗法外治膝骨关节炎中滑膜炎症的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