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合金焊接接头循环变形行为的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5页 |
1.1.1 铝合金在列车车体中的应用 | 第12页 |
1.1.2 6005A和A7N01铝合金 | 第12-13页 |
1.1.3 铝合金的焊接工艺 | 第13-14页 |
1.1.4 焊接接头组织和性能 | 第14-15页 |
1.2 数字图像相关(DIC)技术的应用 | 第15-17页 |
1.2.1 数字图像相关(DIC)技术概述 | 第15-16页 |
1.2.2 DIC技术在焊接接头性能研究中的应用 | 第16-17页 |
1.3 焊接接头循环变形行为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3.1 应变控制循环变形行为 | 第17-18页 |
1.3.2 应力控制循环变形行为 | 第18-20页 |
1.4 已有工作的不足 | 第20页 |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0-21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设备和方法 | 第21-29页 |
2.1 实验材料和试样 | 第21-23页 |
2.1.1 6005 A-T6铝合金焊接接头 | 第21-22页 |
2.1.2 A7N01-T4铝合金焊接接头 | 第22-23页 |
2.2 实验设备和参数 | 第23-24页 |
2.2.1 MIG焊接工艺 | 第23页 |
2.2.2 DIC测量系统 | 第23-24页 |
2.2.3 拉伸和循环实验设备 | 第24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4-28页 |
2.3.1 显微组织分析 | 第24-25页 |
2.3.2 显微硬度测试 | 第25页 |
2.3.3 拉伸性能测试 | 第25-26页 |
2.3.4 循环变形实验 | 第26-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焊接接头组织和力学性能 | 第29-47页 |
3.1 焊接接头组织性能分析 | 第29-36页 |
3.1.1 金相组织观察 | 第29-32页 |
3.1.2 扫描电镜(SEM)组织分析 | 第32-34页 |
3.1.3 焊接接头元素(EDS)分析 | 第34-36页 |
3.2 焊接接头的显微硬度 | 第36-37页 |
3.2.1 6005A-T6焊接接头显微硬度分布 | 第36-37页 |
3.2.2 A7N01-T4焊接接头显微硬度分布 | 第37页 |
3.3 焊接接头拉伸性能 | 第37-43页 |
3.3.1 6005A-T6焊接接头的拉伸性能 | 第37-40页 |
3.3.2 A7N01-T4焊接接头的拉伸性能 | 第40-41页 |
3.3.3 拉伸断口SEM形貌观察 | 第41-43页 |
3.4 焊接接头不均匀性分析 | 第43-46页 |
3.4.1 组织和性能不均匀性 | 第43-44页 |
3.4.2 单拉应变场不均匀性 | 第44-4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焊接接头循环变形行为研究 | 第47-55页 |
4.1 6005A-T6焊接接头循环变形行为 | 第47-50页 |
4.1.1 6005A-T6焊接接头循环特性 | 第47页 |
4.1.2 6005A-T6焊接接头单轴棘轮行为 | 第47-50页 |
4.2 A7N01-T4接头循环变形行为 | 第50-53页 |
4.2.1 A7N01-T4焊接接头循环特性 | 第50页 |
4.2.2 A7N01-T4焊接接头单轴棘轮行为 | 第50-53页 |
4.3 接头循环变形行为的微观机理探讨 | 第53-5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5章 焊接接头循环变形行为有限元模拟 | 第55-67页 |
5.1 有限元模型 | 第55-57页 |
5.2 本构模型和材料参数 | 第57-59页 |
5.3 6005A-T6焊接接头模拟结果 | 第59-62页 |
5.4 A7N01-T4焊接接头模拟结果 | 第62-6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结论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