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引言 | 第15-27页 |
1.1 研究背景及依据 | 第15-18页 |
1.1.1 沙冬青成为学术界研究热点 | 第15-16页 |
1.1.2 植物非接触式无损伤诊断技术的亟需 | 第16-17页 |
1.1.3 土壤真菌和内生真菌研究作为突破点 | 第17-18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8-21页 |
1.2.1 现实意义 | 第18-20页 |
1.2.2 理论意义 | 第20-2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1-27页 |
1.3.1 沙冬青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 第21-25页 |
1.3.2 沙冬青根瘤菌的研究现状 | 第25页 |
1.3.3 沙冬青真菌的研究现状 | 第25-27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27-36页 |
2.1 地理位置 | 第27-28页 |
2.2 地质地貌 | 第28-29页 |
2.3 气候 | 第29-32页 |
2.3.1 年降雨量 | 第29-30页 |
2.3.2 年平均气温 | 第30-31页 |
2.3.3 年日照时数 | 第31页 |
2.3.4 年平均风速 | 第31-32页 |
2.4 水文 | 第32-33页 |
2.4.1 地表水 | 第32页 |
2.4.2 地下水 | 第32-33页 |
2.5 植被特征 | 第33页 |
2.6 土壤 | 第33-34页 |
2.7 社会经济概况 | 第34-35页 |
2.8 小结 | 第35-36页 |
3 研究内容与设计方案 | 第36-50页 |
3.1 热成像红外技术的试验设计和方法 | 第36-40页 |
3.1.1 研究方法 | 第36-37页 |
3.1.2 试验设计 | 第37-38页 |
3.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第38-40页 |
3.2 真菌多样性研究的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 第40-50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40-41页 |
3.2.2 实验方法 | 第41-50页 |
4 基于热成像红外技术的沙冬青衰退等级划分 | 第50-66页 |
4.1 结果与分析 | 第50-64页 |
4.1.1 沙冬青群落特征 | 第53-58页 |
4.1.2 不同衰退等级的沙冬青灌丛叶片温度的变化 | 第58-59页 |
4.1.3 不同衰退等级的沙冬青灌丛植被蒸腾扩散系数的变化 | 第59-60页 |
4.1.4 不同衰退等级的沙冬青灌丛叶片蒸腾速率的变化 | 第60-61页 |
4.1.5 不同衰退等级的沙冬青灌丛叶片气孔导度的变化 | 第61-62页 |
4.1.6 不同衰退等级的沙冬青灌丛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变化 | 第62-63页 |
4.1.7 沙冬青蒸腾扩散系数h_(at)与光合参数P_n、G_S和T_R的相关分析及回归模型 | 第63-64页 |
4.2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5 不同生境沙冬青群落的根内生真菌群落研究 | 第66-72页 |
5.1 各生境沙冬青根系内生真菌高通量测序结果 | 第66-67页 |
5.2 各生境沙冬青群落根内生真菌群落结构分析 | 第67-7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6 不同衰退等级的沙冬青群落根内生真菌群落研究 | 第72-80页 |
6.1 不同衰退等级沙冬青群落根内生真菌高通量测序结果 | 第72-73页 |
6.2 不同衰退等级沙冬青根内生真菌群落结构分析 | 第73-79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7 不同衰退等级沙冬青群落根围土壤真菌群落研究 | 第80-88页 |
7.1 不同衰退等级沙冬青群落根围土壤真菌群落高通量测序结果 | 第80-81页 |
7.2 不同衰退等级沙冬青群落根围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分析 | 第81-87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8 沙冬青-霸王混合群落的根内生真菌群落研究 | 第88-94页 |
8.1 霸王单独群落、沙冬青-霸王的混合群落以及沙冬青单独群落根内生真菌高通量测序结果 | 第88-89页 |
8.2 霸王单独群落、沙冬青-霸王的混合群落以及沙冬青单独群落根内生真菌群落结构分析 | 第89-93页 |
8.3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9 沙冬青根内生真菌分离培养与鉴定 | 第94-101页 |
9.1 沙东青根内生真菌菌株及菌落形态特征观察 | 第94-95页 |
9.2 菌株的分子鉴定 | 第95页 |
9.3 4个菌株回接实验 | 第95-99页 |
9.4 本章小结 | 第99-101页 |
10 讨论与结论 | 第101-110页 |
10.1 讨论 | 第101-107页 |
10.1.1 热成像红外线技术诊断沙冬青衰退等级 | 第101-102页 |
10.1.2 不同生境沙冬青群落的根内生真菌群落结构 | 第102-103页 |
10.1.3 不同衰退等级沙冬青群落根内生真菌群落结构 | 第103-104页 |
10.1.4 不同衰退等级沙冬青群落根围土壤真菌群落结构 | 第104-105页 |
10.1.5 沙冬青-霸王混合群落的根内生真菌群落 | 第105-106页 |
10.1.6 沙冬青根内生真菌分离培养与鉴定实验 | 第106-107页 |
10.2 主要结论 | 第107-110页 |
10.2.1 热成像红外线技术诊断沙冬青衰退等级 | 第107页 |
10.2.2 不同生境沙冬青群落的根内生真菌群落结构 | 第107-108页 |
10.2.3 不同衰退等级沙冬青群落根内生真菌群落结构 | 第108页 |
10.2.4 不同衰退等级沙冬青群落根围土壤真菌群落结构 | 第108页 |
10.2.5 沙冬青-霸王混合群落的根内生真菌群落 | 第108-109页 |
10.2.6 沙冬青根内生真菌分离培养与鉴定实验 | 第109-110页 |
致谢 | 第110-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22页 |
作者简介 | 第122-123页 |